京津冀协同发展 首钢这十年从先行者到示范者
很少有一个企业像首钢这样,对党的关怀感受如此深切;很少有一个企业像首钢这样,在时代洪流中始终与国家战略发展同步同频。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总书记讲话中唯一提到的企业就是首钢,指出“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具体行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厚望如山催人奋进。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为新时代首钢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十年来,首钢集团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自信融入、自信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从钢铁业持续做优做强,实现京唐公司二期一步工程胜利投产,形成冀地发展2300万吨产能,产业辐射引领更强更广,到借势冬奥,推动“冷资源”变“热经济”,实现百年厂区“从火到冰,从厂到城”华彩蝶变,崛起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从找准定位,深化政企协同、强化政企共建,推动新产业京外发展落子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到聚焦“新两翼”,坚持大局担当、主动作为、倾情奉献,进一步擦亮“首钢智造”“首钢服务”品牌……一个个深耕细作、厚积薄发的创新创举,新时代首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者、示范者的发展自觉、发展自信,以高质量发展的更宽视野、更高境界,交出十年非凡成绩单,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大的“热源”输出、动力输出。
深耕产业发展 做实协同根基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彼时,对企业发展怎样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感触最深、思考最深的企业,莫过于已经走过95年的首钢。进入新时期,首钢勇做京津冀协同发展先锋队,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在向海图强、求新求变的探索和收获中,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率先搬迁百年首钢里外一新
首钢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从石景山麓迁至渤海之滨,在河北曹妃甸建设了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示范工厂,被誉为中国钢铁人的“梦工厂”。
2001年7月13日的那个晚上,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赢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候,一场世界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钢铁产能大迁徙开始了,首钢从此踏上了从“山”到“海”的搬迁调整之旅。
北京申奥成功后,首钢积极突围,于2003年分别在河北迁安和秦皇岛建设首钢迁钢和首秦公司,成为首钢大搬迁的“练兵场”和“试验场”。其中,首钢迁钢建成一座年设计产能780万吨铁、800万吨钢、780万吨热轧板带钢、150万吨冷轧电工钢的自主集成创新的现代化钢铁厂,以钢铁行业首家实现全工序超低排放的企业而闻名于世;首秦建成年产250万吨铁、260万吨钢、180万吨宽厚板的“专精深强”宽厚板基地。
2005年3月5日,首钢在距离北京220公里的曹妃甸岛上正式开工建设,仅用13个月就完成了一期围海造地工程。2007年3月12日,首钢京唐钢铁厂项目正式开工。2009年5月21日,1号5500立方米高炉送风点火顺利出铁,随后炼钢、热轧、冷轧相继投产。2010年6月26日,首钢京唐一期工程主体设备全面建成投产。
首钢的搬迁调整,促进了我国钢铁工业的优化布局、自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北京市和河北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环境治理,促进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对建设钢铁强国、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7月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首钢搬迁里外一新》文章,全面介绍了首钢搬迁以后的发展势头、京唐公司融入当地的可喜变化和成果,展现了首钢做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者、示范者的风采。同年8月21日,京唐二期一步工程启动。
——发挥龙头效应带动区域发展
首钢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努力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续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
首钢通过建设京唐钢铁项目,带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到曹妃甸,支持鼓励协力单位在曹妃甸落户注册,优先选择在曹妃甸注册和纳税的协力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原来为北京钢铁业服务的设备维检、备件加工制作、自动化、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等一批企业到曹妃甸建立基地,为京唐公司和周边企业服务。与秦皇岛港务局、京唐港、河北省建投、唐钢合资建设曹妃甸30万吨矿石码头,与冀东水泥公司合资建设水渣细磨项目……一条钢铁产业与当地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促进了所在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5年1月,首钢与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曹建投公司,推动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围绕钢铁产业链上下游,重点聚焦“服务钢铁”和“消费钢铁”项目组织招商,除实现首钢内部资源10余家企业转移聚集曹妃甸外,还成功带动多家中央企业、市属企业、上市及知名民企落地并投产运营。
近年来,曹建投公司发挥平台产业聚集作用,协同示范区管委会及当地政府重点对接钢铁、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招商,完成签约129个产业项目,签约投资额485亿元,推动京津冀协同高效发展。
作为中国钢铁业“基石计划”重点项目,近年来,首钢全力推进马城铁矿工程建设。马城铁矿位于河北省滦南县马城镇,矿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资源储量9.95亿吨,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京冀合作的具体举措,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积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作为入驻河北曹妃甸的第一个龙头企业,首钢通过建设京唐钢铁项目,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凸显:安置首钢北京地区停产职工8000余人,招收高校毕业生约5000人落户曹妃甸,带动上下游相关服务业将近2万人就业,推动相关服务业发展。
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北京产业转移,曹建投公司完成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市政道路、河道等十多个项目建设,完成土地固化整理189.14万平方米,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完成10.67千米,满足了转移企业落地配套需求;围绕先行启动区和曹妃甸新城建设,打造中国绿谷特色小镇,“首堂·创业家”获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奖励,取得良好销售业绩,为转移人员提供宜居、低碳、健康的居住环境;建成全国首座零能耗被动式幼儿园,成功引入中国科学院幼儿园运营;为曹妃甸分校提供奖学金,与北京景山学校签订十年合作协议,为转移企业京冀两地人员子女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十年来,首钢找准定位,落子布局,扎实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北京率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成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平台和纽带。
深融区域发展 做优城市服务
首钢紧紧抓住冬奥机遇,奋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成为彰显新时代北京之变、城市之治的创新实践和北京城市深度转型的重要标志。主动谋划“后冬奥”文章,以北京“两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展现了一个冬奥遗产与工业遗存交相辉映、老工业区华彩蝶变为城市更新典范的新首钢。
——助力“新两翼”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是北京新的两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23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十年来,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快速拉开。北京新“两翼”不断呈现新面貌。首钢作为市属重点国有企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锋队,更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在优质产品供给、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升级、城市运行服务等方面贡献首钢力量。
首钢京唐产品三次在雄安新区重点工程中亮相。2018年3月,有“雄安第一标”之称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主体建筑全部完工,首钢近千吨优质镀锌板应用于这一标志性建筑。2020年5月,雄安新区高铁站项目工程单位最终确定使用首钢高强度结构级、厚镀层镀铝锌产品用于高铁站屋面系统建设,6月13日,提前10多天首批材料交付,赢得了用户高度认可,用“首钢速度”确保“雄安速度”,用“首钢品牌”打造“雄安质量”。2022年3月,雄安新区白沟河特大桥通车,3万余吨中厚板桥梁钢应用于该项目建设。0.20毫米及以下超薄规格取向电工钢应用于张北—雄安特高压工程,以超低损耗、低噪声取向电工钢为主材料设计制作的高能效变压器,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输变电配套设施建设。
首钢长钢成为首批入围雄安新区大宗建材集采服务平台钢铁企业;首钢矿业生态恢复治理项目生产的绿色建材,应用于雄安新区城市建设;通钢公司成功开发生产HRB500E大规格抗震钢筋,主要供给雄安新区高铁站、天津地铁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深得市场好评;地勘院应用先进的“地基基坑自动化在线监测”技术助力雄安站建设;首钢建设推进完成雄安新区容东片区B1组团安置房及配套设施项目钢结构工程、政务服务中心南北共享大厅钢结构工程等项目,进一步深化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首自信公司多年来服务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为行政办公区提供了交通、安防、物业、服务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智慧化支撑。首钢基金发挥资本运作平台的优势,以金融服务为切入点,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与通州区合作设立副中心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投资于通州区大力发展的智能制造、信息科技、医疗健康等产业,撬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落地百亿规模绿色基础设施Pre-REITs基金,由首钢基金和中国人寿合作搭建,重点投资于绿色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助力副中心打造绿色金融产业集群;积极导入金融类、科技类、智能制造类企业,已为通州区累计对接100余个拟落地项目,部分落地企业已为通州区纳税5.4亿元,为副中心提供不动产运营、静态交通等管理服务。
——推动园区“冷资源”变“热经济”
从火到冰,从厂到城。十年来,首钢集团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钢园区视察慰问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钢的亲切关怀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自觉服从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积极融入“五子”联动,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打造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钢支点。
2024年龙年新春佳节,北京首钢园内游人如织,园区工业遗存、冰雪元素和亮丽的景观完美融合,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科技庙会和三高炉脚下的传统庙会各具特色、相得益彰,除夕至大年初八吸引了23W+人次的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游园。首钢抓住冬奥历史性机遇,加快北京老工业区崛起,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在这里,以首钢滑雪大跳台、冬奥组委办公区、“四块冰”等为标志,首钢用责任和担当交出了“双奥之企”的优异答卷,向全世界展示了转型发展的崭新形象。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首钢“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在这里,以长安街西延、新首钢大桥、金安桥枢纽、石景山景观公园、工业遗址公园等为标志,城市更新改造不断书写新画卷。
在这里,以三百余家科幻、互联网3.0、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企业入驻,以及服贸会、科幻大会等各类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为标志,形成以“科技+”产业为主导的高精尖产业体系,“产业复兴”“活力复兴”不断呈现新热点。首钢园区已形成集产业、餐饮、酒店、零售、展览、体验等多元场景于一体的特色消费生态,成为北京“两区”建设重点园区。
2023年,首钢园入园企业数量突破300家,科技企业占比超过70%,营收过千万企业新增10余家;园区跻身北京市29个城市消费中心之一,成为京西地区重要商圈和最具活力目的地;全年首钢园吸引客流1200万人次,其中服贸会、新年倒计时单日入园游客超过10万人次,创单日最高纪录,有效保持后冬奥时代园区的热度活力。
首钢还积极推进曹妃甸园区、首秦园区开发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首钢曹妃甸园区,成立于2015年1月的首钢曹建投公司,作为京冀两省市指定的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开发建设主体,已与京冀两地市政府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以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产业转移对接协作、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为重点,共同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曹建投公司践行国家战略、服务协同发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先行启动区和试验区为北京产业转移集中承载地,发展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以产城融合先行启动区为产城融合生活配套和产业服务区,发展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科技成果转化、教育培训、高端商务、休闲养老等现代服务业。
首秦园区正在全力打造中国汽车运动文化示范基地。“十三五”时期,首钢站位京津冀协同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立足秦皇岛国际旅游城市定位,结合钢铁去产能要求,对首秦公司做出停产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力打造中国汽车运动文化示范基地。随着2018年7月12日首秦公司实现钢铁全流程停产,秦皇岛首钢赛车谷于2018年7月21日拉开建设大幕,2019年8月16日开园试运营。首钢赛车谷围绕秦皇岛旅游城市定位,坚持“高端、特色、集成”原则,搭起卡丁世界、赛道、综合秀场等核心框架。打造东北亚汽车运动文化旅游中心,已成为国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京津冀协同创新驱动的典范、秦皇岛城市发展的新磁极。2023年10月4日,第七届京津冀赛车节暨秦皇岛首钢产城融合示范园启动仪式在首钢赛车谷举办。首钢赛车谷创造性地将汽车运动与产业园区招商和城市形象推介相结合,在首钢集团和秦皇岛市各级政府部门支持下,以汽车赛事为平台,整合多方优质资源,积极推动“秦皇岛首钢产城融合示范园”的产业聚集多元化和商业模式多元化。
深化创新发展 做强内核引擎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无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于发展中把握规律,在大局中谋划长远。2023年9月首钢“三创”交流会,首钢明确提出“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战略部署。地处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地区之一的京津冀区域,首钢整合优化创新资源,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以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使高质量发展向更高效率更有韧劲更可持续发展转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更好发挥作用。
——产品结构点面成势、拔节增高
“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采用首钢电工钢制造”,这是首钢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的底气与自信。
十年来,首钢坚持“产品是企业价值创造、价值呈现之本”的实践感知,着力以高质量的供给破解需求侧的变化。从“蓝鲸1号”钻井平台可燃冰试采到航空发动机、高铁制造,从西气东输二线、中俄东线工程铺设到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壁立千仞……首钢产品以“超凡的强度、海洋的深度、现代的速度、服务的热度”遍布国计民生各领域,遍及国之重器、国内外重点工程,百年“首钢”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溢彩流光。
2019年8月1日,京唐二期一步工程全面建成投产。作为首钢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项目,产品定位高强度(超高强度)、高硬度、高抗应变能力、耐腐蚀的高端板材。2021年7月2日,首钢京唐MCCR产线达产,建成并成功运行了世界首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2022年8月31日,首钢股份宣布建成世界首条面向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SUPERMILL”,两款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全球首发。2023年4月19日,首钢股份高性能取向电工钢项目投产仪式举行,世界首条具备100%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正式投产。项目采用多项首创技术,大幅提升首钢薄规格取向电工钢产品研发创新能力,智能制造、精益制造能力及产业链服务保障能力,为变压器核心软磁材料全面国产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年,从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领域领跑,首钢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三大战略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实现量质齐升,走出京津冀,走向全世界,相信首钢、相信首钢制造、相信首钢服务,日益成为百年首钢跃步中国、驰骋世界的夺人先声、众趋之信。
首钢汽车板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三,具备整车供应能力,连续多年成为宝马、长城、北汽第一大供应商。首钢电工钢保持六年单体工厂产量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具备超、高压变压器材料供货资质企业(全球仅四家),跻身变压器材料供应世界第一梯队。首钢新能源电工钢成为大众、日产等新能源车企全球主要供应商。在全国每2台变频空调中就有1台来自首钢电工钢制造。首钢镀锡板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功能饮料品种全覆盖的供应商,成为国内具备深冲拉拔罐用材生产能力的两家企业之一。
——技术创新厚积薄发、动能强劲
近年来,首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资源向创新策源地配置,紧盯打牢创新基础、推动原始创新,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
首钢形成“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承担国家重点项目12项,与上下游龙头企业、国内外科研院所累计搭建联合研发平台30个。建成专家工作站1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9个、职工创新工作室361个。拥有市级以上行业领军人才3人,评选首届“首钢科学家”13人、“首钢工匠”34人。首钢智新电磁、北冶公司获批“科改示范企业”。首钢集团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家,其中北冶、吉泰安、首钢朗泽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冶入选2022年北京市“隐形冠军”企业。
十年来,首钢累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北京市、河北省科技奖励64项;申请专利11760件,获得专利授权7854件,其中发明专利3240件;制修订国内外标准650项,其中国际标准25项,2016年度国家标准创新贡献指数排名行业第一。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54项,承担北京市、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3项。实现新产品全球首发8项,国内首发46项;首创工艺7项;首开设备3台套。
增强自身创新实力同时,首钢聚力国家重点工程、国之重器制造反复冲锋,聚焦产品更优质、技术更前沿、动能更强劲闯关夺隘,成功研发多项关键核心材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首钢取向电工钢为主材料制作的25台500kV变压器,占比白鹤滩水电站两岸主变压器的50%,助力“白鹤”展翅、金沙水“暖”;新能源汽车专用产品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助力新能源汽车民族品牌弯道超车;管线钢入围国家管网、中石化框架协议,助力国家能源安全;成功轧制0.07毫米极薄规格“蝉翼钢”,助力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关键电子装备制造;与中集强强联手,成功制作国内最大容积高锰钢LNG燃料制罐,助力新一代低成本、高性能极低温用高锰钢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迈出坚实步伐;成功开发素有“钻石钢”之誉的9Ni钢并批量供货,实现首钢极低温容器用钢“零”的突破;首钢吉泰安研发的高性能铁铬铝合金“蚕丝钢”,打破国外进口材料垄断,解决了国产燃烧器行业基础材料关键技术瓶颈难题;北冶公司生产的多种型号特种合金带材产品,助力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数字转型迸发活力、优势集聚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纵深,以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上更高台阶,成为京津冀区域关注的焦点。作为北京市属国有企业,首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机遇,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数字化转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上起到良好示范效应。
数字时代,发展的“地域鸿沟”被“数字网络”连接起来。近年来,首钢以一业多地建设为载体,聚焦数字化底座建设,推进云边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具备万台以上工业设备数据采集、200多种主流工业设备协议解析接入等能力。开发搭建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实现数据一次生成、多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首钢云承载36家成员单位的81个应用系统。形成云网融合基础设施架构,实现相关单位、生产基地网络联通、数据贯通。
探索跨区域数字管理模式,首钢全面搭建集团信息化平台,持续打响管控“覆盖战”“穿透战”,先后上线财务一体化、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审计管理、科技创新管理等多个系统,持续在成员单位覆盖,实现集团与各成员单位实现业务精准对接、资源流动共享。2023年12月15日,首钢上线数字化司库系统,集中管理700余家单位,首钢成为建设数字化司库的第一家北京市属国企。
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首钢在环渤海、环京津冀等钢铁和矿产资源基地,深度应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智能工厂建设成果不断涌现,首钢京唐MCCR产线依托智能工厂建设,产线运营成本下降4.7%、生产率提升10.6个百分点,设备功能精度管理、模型自动化控制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1.1毫米吉帕级高强钢和0.8毫米薄规格产品批量稳定生产,获批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股份智新电磁研发周期缩短40%、制造周期缩短22%,建成世界首条100%超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顺义冷轧“灯塔工厂”推进80个用例优化迭代,设备综合效率提升4.3个百分点,降低库存约7600吨。
首钢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市场,自主研发多款数字化产品,形成集团管控、经营大数据、经营管理等3大类、12个产品与解决方案,取得11项智能制造知识产权,开发智慧城市3款中台产品、5款运营管理类产品。市场先后拓展到首农、首开、一轻、北辰、通州大剧院等十余家北京市国企和事业单位,外埠辐射到马钢、柳钢及山西、陕西等十余家地方国企。矿业电机车无人驾驶、智能调度等智能矿山产品和技术应用到紫金矿业、山东黄金等三十余家矿山企业。
深行绿色发展 做亮绿色品牌
首钢发展始终与“绿色”相伴同行,首钢百年史就是一部追求企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大长卷。
十年来,首钢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以人、技术、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钢铁业全面实施绿色升级改造,关键环保技术示范引领,环保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坚持按照绿色低碳的理念进行园区规划建设,注重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坚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城市服务领域新产业结构,加快推动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
在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无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首钢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大旗,紧跟政策导向,超前谋划、精细组织,首钢股份率先开展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于2020年1月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全工序评估验收,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取得钢铁行业绿色发展里程碑式突破,入选“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首钢京唐、首钢长钢积极跟进,克服资金紧张、时间紧迫、场地受限等多重困难,分别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1月完成评估验收,双双实现全工序超低排放。首钢股份和首钢京唐持续保持环境绩效A级水平,首钢长钢完成从B-级到B级的晋升。
首钢京唐从基于全生命周期(LCA)绿色产品的顶层设计、制造实现和终端服务,到全面践行绿色发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自觉把ESG理念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决策和生产经营全过程;从创新实施特大型高炉大比例球团冶炼的源头“减碳”,到炼钢“全三脱”工艺过程的稳定“控碳”,到全球首例“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的“碳循环”高效转化、梯级利用,到率先应用热法海水淡化技术年节约地表水2600万吨……为中国钢铁企业从绿色制造向制造绿色的深层次迈进,为新时代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出了“首钢智慧”。
首钢朗泽在曹妃甸建成生产基地,利用钢厂煤气转化为生物乙醇及饲料蛋白等高价值产品,每生产1吨乙醇燃料就能减少碳排放约1.8吨,既可以推动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和颗粒物排放,有利于京冀地区大气环境改善。这一技术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成为推动区域环境治理和行业发展的先进示范,成为国内乙醇行业首家取得碳标签认证的企业。
坚持绿色制造同时,首钢集团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推进“双碳”落地,实现绿色发展。依托首钢股份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将高炉矿渣、转炉钢渣、脱硫灰、精炼渣等固体废物转化成高附加值新型绿色建材产品,推进产业链深度协同,成功实现大宗冶金固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内示范效应明显。首钢京唐稳定实现55%以上大比例球团冶炼,从源头实现清洁生产,成为绿色低碳新样板。
首钢矿业以多年矿石开采积攒形成的“砂山石山”巨量“资源”为依托,先后利用矿石在线生产流程抛废工艺建成大石河、水厂、杏山铁矿等绿色建材附属产线,利用大石河铁矿二马、裴庄停产采区废土石堆料建成绿色建材独立产线,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能超2000万吨/年。销售市场直抵京津冀鲁长三角。曾经的“砂山石山”,正以“金山银山”的绿色变身、绿色赋能,成为新时期首钢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案例。
首钢北京园区遵循绿色生态和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充分尊重原有工业遗存风貌,把老首钢的“素颜值”与新园区的“绿颜值”完美融合,使园区规划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被纳入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成为国内首个C40正气候样板区,获得国际绿色建筑大会“2017年国际绿色建筑先锋大奖”;首钢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建设北京市鲁家山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钢走出了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中国钢铁企业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典范,让京津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时间记录前进刻度,年轮写就追梦华章。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示范者、引领者,首钢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远布局谋划,扎实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继续在京津冀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大地上,汇聚首钢力量,展现首钢作为,作出首钢贡献。
很少有一个企业像首钢这样,对党的关怀感受如此深切;很少有一个企业像首钢这样,在时代洪流中始终与国家战略发展同步同频。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总书记讲话中唯一提到的企业就是首钢,指出“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具体行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厚望如山催人奋进。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为新时代首钢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十年来,首钢集团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自信融入、自信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从钢铁业持续做优做强,实现京唐公司二期一步工程胜利投产,形成冀地发展2300万吨产能,产业辐射引领更强更广,到借势冬奥,推动“冷资源”变“热经济”,实现百年厂区“从火到冰,从厂到城”华彩蝶变,崛起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从找准定位,深化政企协同、强化政企共建,推动新产业京外发展落子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到聚焦“新两翼”,坚持大局担当、主动作为、倾情奉献,进一步擦亮“首钢智造”“首钢服务”品牌……一个个深耕细作、厚积薄发的创新创举,新时代首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者、示范者的发展自觉、发展自信,以高质量发展的更宽视野、更高境界,交出十年非凡成绩单,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大的“热源”输出、动力输出。
深耕产业发展 做实协同根基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彼时,对企业发展怎样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感触最深、思考最深的企业,莫过于已经走过95年的首钢。进入新时期,首钢勇做京津冀协同发展先锋队,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在向海图强、求新求变的探索和收获中,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率先搬迁百年首钢里外一新
首钢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从石景山麓迁至渤海之滨,在河北曹妃甸建设了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示范工厂,被誉为中国钢铁人的“梦工厂”。
2001年7月13日的那个晚上,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赢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候,一场世界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钢铁产能大迁徙开始了,首钢从此踏上了从“山”到“海”的搬迁调整之旅。
北京申奥成功后,首钢积极突围,于2003年分别在河北迁安和秦皇岛建设首钢迁钢和首秦公司,成为首钢大搬迁的“练兵场”和“试验场”。其中,首钢迁钢建成一座年设计产能780万吨铁、800万吨钢、780万吨热轧板带钢、150万吨冷轧电工钢的自主集成创新的现代化钢铁厂,以钢铁行业首家实现全工序超低排放的企业而闻名于世;首秦建成年产250万吨铁、260万吨钢、180万吨宽厚板的“专精深强”宽厚板基地。
2005年3月5日,首钢在距离北京220公里的曹妃甸岛上正式开工建设,仅用13个月就完成了一期围海造地工程。2007年3月12日,首钢京唐钢铁厂项目正式开工。2009年5月21日,1号5500立方米高炉送风点火顺利出铁,随后炼钢、热轧、冷轧相继投产。2010年6月26日,首钢京唐一期工程主体设备全面建成投产。
首钢的搬迁调整,促进了我国钢铁工业的优化布局、自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北京市和河北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环境治理,促进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对建设钢铁强国、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7月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首钢搬迁里外一新》文章,全面介绍了首钢搬迁以后的发展势头、京唐公司融入当地的可喜变化和成果,展现了首钢做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者、示范者的风采。同年8月21日,京唐二期一步工程启动。
——发挥龙头效应带动区域发展
首钢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努力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续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
首钢通过建设京唐钢铁项目,带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到曹妃甸,支持鼓励协力单位在曹妃甸落户注册,优先选择在曹妃甸注册和纳税的协力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原来为北京钢铁业服务的设备维检、备件加工制作、自动化、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等一批企业到曹妃甸建立基地,为京唐公司和周边企业服务。与秦皇岛港务局、京唐港、河北省建投、唐钢合资建设曹妃甸30万吨矿石码头,与冀东水泥公司合资建设水渣细磨项目……一条钢铁产业与当地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促进了所在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5年1月,首钢与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曹建投公司,推动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围绕钢铁产业链上下游,重点聚焦“服务钢铁”和“消费钢铁”项目组织招商,除实现首钢内部资源10余家企业转移聚集曹妃甸外,还成功带动多家中央企业、市属企业、上市及知名民企落地并投产运营。
近年来,曹建投公司发挥平台产业聚集作用,协同示范区管委会及当地政府重点对接钢铁、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招商,完成签约129个产业项目,签约投资额485亿元,推动京津冀协同高效发展。
作为中国钢铁业“基石计划”重点项目,近年来,首钢全力推进马城铁矿工程建设。马城铁矿位于河北省滦南县马城镇,矿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资源储量9.95亿吨,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京冀合作的具体举措,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积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作为入驻河北曹妃甸的第一个龙头企业,首钢通过建设京唐钢铁项目,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凸显:安置首钢北京地区停产职工8000余人,招收高校毕业生约5000人落户曹妃甸,带动上下游相关服务业将近2万人就业,推动相关服务业发展。
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北京产业转移,曹建投公司完成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市政道路、河道等十多个项目建设,完成土地固化整理189.14万平方米,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完成10.67千米,满足了转移企业落地配套需求;围绕先行启动区和曹妃甸新城建设,打造中国绿谷特色小镇,“首堂·创业家”获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奖励,取得良好销售业绩,为转移人员提供宜居、低碳、健康的居住环境;建成全国首座零能耗被动式幼儿园,成功引入中国科学院幼儿园运营;为曹妃甸分校提供奖学金,与北京景山学校签订十年合作协议,为转移企业京冀两地人员子女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十年来,首钢找准定位,落子布局,扎实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北京率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成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平台和纽带。
深融区域发展 做优城市服务
首钢紧紧抓住冬奥机遇,奋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成为彰显新时代北京之变、城市之治的创新实践和北京城市深度转型的重要标志。主动谋划“后冬奥”文章,以北京“两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展现了一个冬奥遗产与工业遗存交相辉映、老工业区华彩蝶变为城市更新典范的新首钢。
——助力“新两翼”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是北京新的两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23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十年来,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快速拉开。北京新“两翼”不断呈现新面貌。首钢作为市属重点国有企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锋队,更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在优质产品供给、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升级、城市运行服务等方面贡献首钢力量。
首钢京唐产品三次在雄安新区重点工程中亮相。2018年3月,有“雄安第一标”之称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主体建筑全部完工,首钢近千吨优质镀锌板应用于这一标志性建筑。2020年5月,雄安新区高铁站项目工程单位最终确定使用首钢高强度结构级、厚镀层镀铝锌产品用于高铁站屋面系统建设,6月13日,提前10多天首批材料交付,赢得了用户高度认可,用“首钢速度”确保“雄安速度”,用“首钢品牌”打造“雄安质量”。2022年3月,雄安新区白沟河特大桥通车,3万余吨中厚板桥梁钢应用于该项目建设。0.20毫米及以下超薄规格取向电工钢应用于张北—雄安特高压工程,以超低损耗、低噪声取向电工钢为主材料设计制作的高能效变压器,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输变电配套设施建设。
首钢长钢成为首批入围雄安新区大宗建材集采服务平台钢铁企业;首钢矿业生态恢复治理项目生产的绿色建材,应用于雄安新区城市建设;通钢公司成功开发生产HRB500E大规格抗震钢筋,主要供给雄安新区高铁站、天津地铁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深得市场好评;地勘院应用先进的“地基基坑自动化在线监测”技术助力雄安站建设;首钢建设推进完成雄安新区容东片区B1组团安置房及配套设施项目钢结构工程、政务服务中心南北共享大厅钢结构工程等项目,进一步深化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首自信公司多年来服务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为行政办公区提供了交通、安防、物业、服务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智慧化支撑。首钢基金发挥资本运作平台的优势,以金融服务为切入点,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与通州区合作设立副中心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投资于通州区大力发展的智能制造、信息科技、医疗健康等产业,撬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落地百亿规模绿色基础设施Pre-REITs基金,由首钢基金和中国人寿合作搭建,重点投资于绿色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助力副中心打造绿色金融产业集群;积极导入金融类、科技类、智能制造类企业,已为通州区累计对接100余个拟落地项目,部分落地企业已为通州区纳税5.4亿元,为副中心提供不动产运营、静态交通等管理服务。
——推动园区“冷资源”变“热经济”
从火到冰,从厂到城。十年来,首钢集团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钢园区视察慰问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钢的亲切关怀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自觉服从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积极融入“五子”联动,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打造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钢支点。
2024年龙年新春佳节,北京首钢园内游人如织,园区工业遗存、冰雪元素和亮丽的景观完美融合,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科技庙会和三高炉脚下的传统庙会各具特色、相得益彰,除夕至大年初八吸引了23W+人次的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游园。首钢抓住冬奥历史性机遇,加快北京老工业区崛起,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在这里,以首钢滑雪大跳台、冬奥组委办公区、“四块冰”等为标志,首钢用责任和担当交出了“双奥之企”的优异答卷,向全世界展示了转型发展的崭新形象。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首钢“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在这里,以长安街西延、新首钢大桥、金安桥枢纽、石景山景观公园、工业遗址公园等为标志,城市更新改造不断书写新画卷。
在这里,以三百余家科幻、互联网3.0、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企业入驻,以及服贸会、科幻大会等各类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为标志,形成以“科技+”产业为主导的高精尖产业体系,“产业复兴”“活力复兴”不断呈现新热点。首钢园区已形成集产业、餐饮、酒店、零售、展览、体验等多元场景于一体的特色消费生态,成为北京“两区”建设重点园区。
2023年,首钢园入园企业数量突破300家,科技企业占比超过70%,营收过千万企业新增10余家;园区跻身北京市29个城市消费中心之一,成为京西地区重要商圈和最具活力目的地;全年首钢园吸引客流1200万人次,其中服贸会、新年倒计时单日入园游客超过10万人次,创单日最高纪录,有效保持后冬奥时代园区的热度活力。
首钢还积极推进曹妃甸园区、首秦园区开发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首钢曹妃甸园区,成立于2015年1月的首钢曹建投公司,作为京冀两省市指定的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开发建设主体,已与京冀两地市政府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以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产业转移对接协作、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为重点,共同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曹建投公司践行国家战略、服务协同发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先行启动区和试验区为北京产业转移集中承载地,发展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以产城融合先行启动区为产城融合生活配套和产业服务区,发展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科技成果转化、教育培训、高端商务、休闲养老等现代服务业。
首秦园区正在全力打造中国汽车运动文化示范基地。“十三五”时期,首钢站位京津冀协同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立足秦皇岛国际旅游城市定位,结合钢铁去产能要求,对首秦公司做出停产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力打造中国汽车运动文化示范基地。随着2018年7月12日首秦公司实现钢铁全流程停产,秦皇岛首钢赛车谷于2018年7月21日拉开建设大幕,2019年8月16日开园试运营。首钢赛车谷围绕秦皇岛旅游城市定位,坚持“高端、特色、集成”原则,搭起卡丁世界、赛道、综合秀场等核心框架。打造东北亚汽车运动文化旅游中心,已成为国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京津冀协同创新驱动的典范、秦皇岛城市发展的新磁极。2023年10月4日,第七届京津冀赛车节暨秦皇岛首钢产城融合示范园启动仪式在首钢赛车谷举办。首钢赛车谷创造性地将汽车运动与产业园区招商和城市形象推介相结合,在首钢集团和秦皇岛市各级政府部门支持下,以汽车赛事为平台,整合多方优质资源,积极推动“秦皇岛首钢产城融合示范园”的产业聚集多元化和商业模式多元化。
深化创新发展 做强内核引擎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无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于发展中把握规律,在大局中谋划长远。2023年9月首钢“三创”交流会,首钢明确提出“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战略部署。地处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地区之一的京津冀区域,首钢整合优化创新资源,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以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使高质量发展向更高效率更有韧劲更可持续发展转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更好发挥作用。
——产品结构点面成势、拔节增高
“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采用首钢电工钢制造”,这是首钢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的底气与自信。
十年来,首钢坚持“产品是企业价值创造、价值呈现之本”的实践感知,着力以高质量的供给破解需求侧的变化。从“蓝鲸1号”钻井平台可燃冰试采到航空发动机、高铁制造,从西气东输二线、中俄东线工程铺设到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壁立千仞……首钢产品以“超凡的强度、海洋的深度、现代的速度、服务的热度”遍布国计民生各领域,遍及国之重器、国内外重点工程,百年“首钢”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溢彩流光。
2019年8月1日,京唐二期一步工程全面建成投产。作为首钢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项目,产品定位高强度(超高强度)、高硬度、高抗应变能力、耐腐蚀的高端板材。2021年7月2日,首钢京唐MCCR产线达产,建成并成功运行了世界首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2022年8月31日,首钢股份宣布建成世界首条面向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SUPERMILL”,两款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全球首发。2023年4月19日,首钢股份高性能取向电工钢项目投产仪式举行,世界首条具备100%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正式投产。项目采用多项首创技术,大幅提升首钢薄规格取向电工钢产品研发创新能力,智能制造、精益制造能力及产业链服务保障能力,为变压器核心软磁材料全面国产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年,从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领域领跑,首钢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三大战略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实现量质齐升,走出京津冀,走向全世界,相信首钢、相信首钢制造、相信首钢服务,日益成为百年首钢跃步中国、驰骋世界的夺人先声、众趋之信。
首钢汽车板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三,具备整车供应能力,连续多年成为宝马、长城、北汽第一大供应商。首钢电工钢保持六年单体工厂产量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具备超、高压变压器材料供货资质企业(全球仅四家),跻身变压器材料供应世界第一梯队。首钢新能源电工钢成为大众、日产等新能源车企全球主要供应商。在全国每2台变频空调中就有1台来自首钢电工钢制造。首钢镀锡板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功能饮料品种全覆盖的供应商,成为国内具备深冲拉拔罐用材生产能力的两家企业之一。
——技术创新厚积薄发、动能强劲
近年来,首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资源向创新策源地配置,紧盯打牢创新基础、推动原始创新,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
首钢形成“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承担国家重点项目12项,与上下游龙头企业、国内外科研院所累计搭建联合研发平台30个。建成专家工作站1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9个、职工创新工作室361个。拥有市级以上行业领军人才3人,评选首届“首钢科学家”13人、“首钢工匠”34人。首钢智新电磁、北冶公司获批“科改示范企业”。首钢集团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家,其中北冶、吉泰安、首钢朗泽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冶入选2022年北京市“隐形冠军”企业。
十年来,首钢累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北京市、河北省科技奖励64项;申请专利11760件,获得专利授权7854件,其中发明专利3240件;制修订国内外标准650项,其中国际标准25项,2016年度国家标准创新贡献指数排名行业第一。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54项,承担北京市、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3项。实现新产品全球首发8项,国内首发46项;首创工艺7项;首开设备3台套。
增强自身创新实力同时,首钢聚力国家重点工程、国之重器制造反复冲锋,聚焦产品更优质、技术更前沿、动能更强劲闯关夺隘,成功研发多项关键核心材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首钢取向电工钢为主材料制作的25台500kV变压器,占比白鹤滩水电站两岸主变压器的50%,助力“白鹤”展翅、金沙水“暖”;新能源汽车专用产品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助力新能源汽车民族品牌弯道超车;管线钢入围国家管网、中石化框架协议,助力国家能源安全;成功轧制0.07毫米极薄规格“蝉翼钢”,助力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关键电子装备制造;与中集强强联手,成功制作国内最大容积高锰钢LNG燃料制罐,助力新一代低成本、高性能极低温用高锰钢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迈出坚实步伐;成功开发素有“钻石钢”之誉的9Ni钢并批量供货,实现首钢极低温容器用钢“零”的突破;首钢吉泰安研发的高性能铁铬铝合金“蚕丝钢”,打破国外进口材料垄断,解决了国产燃烧器行业基础材料关键技术瓶颈难题;北冶公司生产的多种型号特种合金带材产品,助力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数字转型迸发活力、优势集聚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纵深,以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上更高台阶,成为京津冀区域关注的焦点。作为北京市属国有企业,首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机遇,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数字化转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上起到良好示范效应。
数字时代,发展的“地域鸿沟”被“数字网络”连接起来。近年来,首钢以一业多地建设为载体,聚焦数字化底座建设,推进云边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具备万台以上工业设备数据采集、200多种主流工业设备协议解析接入等能力。开发搭建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实现数据一次生成、多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首钢云承载36家成员单位的81个应用系统。形成云网融合基础设施架构,实现相关单位、生产基地网络联通、数据贯通。
探索跨区域数字管理模式,首钢全面搭建集团信息化平台,持续打响管控“覆盖战”“穿透战”,先后上线财务一体化、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审计管理、科技创新管理等多个系统,持续在成员单位覆盖,实现集团与各成员单位实现业务精准对接、资源流动共享。2023年12月15日,首钢上线数字化司库系统,集中管理700余家单位,首钢成为建设数字化司库的第一家北京市属国企。
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首钢在环渤海、环京津冀等钢铁和矿产资源基地,深度应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智能工厂建设成果不断涌现,首钢京唐MCCR产线依托智能工厂建设,产线运营成本下降4.7%、生产率提升10.6个百分点,设备功能精度管理、模型自动化控制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1.1毫米吉帕级高强钢和0.8毫米薄规格产品批量稳定生产,获批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股份智新电磁研发周期缩短40%、制造周期缩短22%,建成世界首条100%超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顺义冷轧“灯塔工厂”推进80个用例优化迭代,设备综合效率提升4.3个百分点,降低库存约7600吨。
首钢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市场,自主研发多款数字化产品,形成集团管控、经营大数据、经营管理等3大类、12个产品与解决方案,取得11项智能制造知识产权,开发智慧城市3款中台产品、5款运营管理类产品。市场先后拓展到首农、首开、一轻、北辰、通州大剧院等十余家北京市国企和事业单位,外埠辐射到马钢、柳钢及山西、陕西等十余家地方国企。矿业电机车无人驾驶、智能调度等智能矿山产品和技术应用到紫金矿业、山东黄金等三十余家矿山企业。
深行绿色发展 做亮绿色品牌
首钢发展始终与“绿色”相伴同行,首钢百年史就是一部追求企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大长卷。
十年来,首钢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以人、技术、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钢铁业全面实施绿色升级改造,关键环保技术示范引领,环保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坚持按照绿色低碳的理念进行园区规划建设,注重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坚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城市服务领域新产业结构,加快推动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
在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无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首钢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大旗,紧跟政策导向,超前谋划、精细组织,首钢股份率先开展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于2020年1月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全工序评估验收,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取得钢铁行业绿色发展里程碑式突破,入选“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首钢京唐、首钢长钢积极跟进,克服资金紧张、时间紧迫、场地受限等多重困难,分别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1月完成评估验收,双双实现全工序超低排放。首钢股份和首钢京唐持续保持环境绩效A级水平,首钢长钢完成从B-级到B级的晋升。
首钢京唐从基于全生命周期(LCA)绿色产品的顶层设计、制造实现和终端服务,到全面践行绿色发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自觉把ESG理念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决策和生产经营全过程;从创新实施特大型高炉大比例球团冶炼的源头“减碳”,到炼钢“全三脱”工艺过程的稳定“控碳”,到全球首例“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的“碳循环”高效转化、梯级利用,到率先应用热法海水淡化技术年节约地表水2600万吨……为中国钢铁企业从绿色制造向制造绿色的深层次迈进,为新时代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出了“首钢智慧”。
首钢朗泽在曹妃甸建成生产基地,利用钢厂煤气转化为生物乙醇及饲料蛋白等高价值产品,每生产1吨乙醇燃料就能减少碳排放约1.8吨,既可以推动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和颗粒物排放,有利于京冀地区大气环境改善。这一技术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成为推动区域环境治理和行业发展的先进示范,成为国内乙醇行业首家取得碳标签认证的企业。
坚持绿色制造同时,首钢集团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推进“双碳”落地,实现绿色发展。依托首钢股份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将高炉矿渣、转炉钢渣、脱硫灰、精炼渣等固体废物转化成高附加值新型绿色建材产品,推进产业链深度协同,成功实现大宗冶金固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内示范效应明显。首钢京唐稳定实现55%以上大比例球团冶炼,从源头实现清洁生产,成为绿色低碳新样板。
首钢矿业以多年矿石开采积攒形成的“砂山石山”巨量“资源”为依托,先后利用矿石在线生产流程抛废工艺建成大石河、水厂、杏山铁矿等绿色建材附属产线,利用大石河铁矿二马、裴庄停产采区废土石堆料建成绿色建材独立产线,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能超2000万吨/年。销售市场直抵京津冀鲁长三角。曾经的“砂山石山”,正以“金山银山”的绿色变身、绿色赋能,成为新时期首钢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案例。
首钢北京园区遵循绿色生态和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充分尊重原有工业遗存风貌,把老首钢的“素颜值”与新园区的“绿颜值”完美融合,使园区规划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被纳入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成为国内首个C40正气候样板区,获得国际绿色建筑大会“2017年国际绿色建筑先锋大奖”;首钢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建设北京市鲁家山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钢走出了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中国钢铁企业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典范,让京津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时间记录前进刻度,年轮写就追梦华章。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示范者、引领者,首钢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远布局谋划,扎实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继续在京津冀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大地上,汇聚首钢力量,展现首钢作为,作出首钢贡献。
- 项目聚焦丨利达为工业领域重大项目保驾护航(2024-04-12)
- 同方人环西安办事处揭牌成立 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2024-04-12)
- 征程万里风正劲 奋楫扬帆再前行 在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进程中奋力开创高质…(2024-04-12)
- 华润怡宝荣获“深喀同心·善行致远”公益计划2023年度突出贡献单位称号(2024-04-12)
- 探访绿水青山路丨龙牌集团&北新涂料携千余名合作伙伴到安吉余村参观学习(2024-04-12)
- 见证行业蓬勃发展 汇源果汁获中国饮料工业协会表彰(2024-04-08)
- 愚人节就酱喝!太太乐联手7分甜 酱油奶盖新组合(2024-04-08)
- 吴裕泰头茬明前西湖龙井、御品碧螺春绿茶齐上市!(2024-04-08)
- 冰雹天气 现代守护,北京现代向浙江及湖南受灾地区车主免费提供5大守护权益(2024-04-08)
- 热血双核,运动进阶 型格/飞度無限MUGEN版上市(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