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识假知识

山东沂水部分食品厂造假:什么好卖生产什么

2015年10月15日 08:43    信息来源:http://xiaofei.nen.com.cn/system/2015/10/14/018521000.shtml

山东沂水部分食品厂虚标成分仿造现象严重

山东沂水是食品加工大县,有大小工厂两百余家,综合年产值超过两百亿元,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当地的一些饼干类中小企业存在虚标产品成分现象,如所谓的“猴头菇”饼干、“蓝枸”(蓝杞)饼干只是用香精调出来的味道。企业产品“跟风”现象严重,品牌意识较差。而在一些非生产车间,工人们不戴手套直接用手接触食品,个别车间甚至苍蝇飞舞。

当地业内资深人士透露,虚标饼干成分在当地的中小企业是潜规则;而车间不规范,特别是工人用手直接触摸食品,是导致大肠杆菌超标的主要原因。

虚标成分:不加猴头菇粉的“猴头菇”饼干

不久前,记者接到举报,称山东沂水的许多食品加工厂虚标产品成分,涉嫌欺诈消费者,生产车间普遍脏乱差,危害食品安全。8月下旬,记者赶赴山东沂水展开了深入调查。

生产车间

在临沂沂水县前石良村周边,密布着大大小小的食品企业,其中许多是生产饼干类产品的工厂。

市面上畅销的“猴头菇”类饼干、“蓝枸”(蓝莓+枸杞)类饼干这里都有生产。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这里的价格却比一些大品牌产品便宜得多。

在沂水众盟食品有限公司(下称“众盟食品”),销售经理刘兆东介绍,其猴头菇酥性饼干的价格合每斤3.3元。

而市场上某品牌“猴头菇”饼干的价格约为每斤80元左右。同样是猴头菇饼干,价格缘何相差这么大呢?

记者查看众盟食品“猴头菇”饼干外包装发现,其配料为小麦粉、白砂糖、棕榈油、猴头菇粉、食用盐、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等。其中标注猴头菇粉“添加量大于等于2%”。

“实际上一点猴头菇粉都没有。”在沂水食品行业浸润二十多年的资深人士王明(化名)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每斤饼干仅仅油、糖、面、人工、包装等成本就接近3元钱,而猴头菇粉的市场价现在约是120000元每吨,合60元每斤。即便添加2%,每斤猴头菇饼干的成本就要增加1.2元。“三块多钱的价格根本就赔钱。”

在交流中,刘兆东也承认,众盟食品生产的“猴头菇”饼干根本就不含猴头菇成分。“叫猴头菇饼干罢了,都不加。”刘兆东表示。

众盟食品的“蓝杞”饼干也是此种情况。尽管外包装标注“蓝莓干”“枸杞粉”添加量大于等于0.5%,其实也一点没添加。刘兆东坦承,准确地说,他们工厂生产的是“猴头菇风味”饼干与“蓝枸风味”饼干,因为都是用香精调出来的味道。

王明告诉记者,市场上大品牌的猴菇饼干一般添加猴头菇粉及蓝莓枸杞粉都在10%左右,沂水一些企业之所以标注的含量特别低,其实是打擦边球,因为即便检测,这么低的含量也很难检出来。

类似的情况并非众盟食品一例。在规模较大的山东世龙食品有限公司(下称“世龙食品”),大区经理秦昊坦言,其生产的“猴菇”饼干,同样不含猴头菇粉。记者注意到,世龙猴菇饼干的外包装上尽管标注含猴菇粉,但没有标注具体含量。

在临沂蒙格尔食品有限公司(下简称“蒙格尔食品”),其生产的“猴头菇”酥性饼干外包装上同样标注含2%的猴头菇粉,经理王全刚称,有加猴头菇粉,但加得很少。不过在记者和他算了算成本账后,他不再坚称加了猴菇粉,而是默认未添加猴菇粉。

王明告诉记者,市面上出现的猴头菇饼干、蓝枸(蓝杞)饼干,价格低于6元一斤,基本不可能添加真正的猴头菇粉与蓝莓粉、枸杞粉。

记者走访临沂大运食品有限公司、临沂生力源食品有限公司、沂水蓓嘉乐食品厂等厂家,发现问题类似。

猴头菇饼干价格大都在3.5元左右,蓝枸类饼干价格相近或略高。

产品跟风:“市场上什么好卖这里就产什么”

事实上,对于沂水众多食品厂存在的问题,企业均心知肚明。临沂蒙格尔食品公司业务经理王全刚就感叹,“我们这里的食品企业品牌意识普遍比较薄弱。”

在许多当地人看来,但凡市场上能见到的饼干、糖果类食品,沂水的食品厂“都能造”,“市场上什么好卖这里就产什么”。

记者了解到,前往超市探寻一些畅销品,买回来后仿造,是沂水许多中小食品厂的通行做法。“一个产品上得快,下得也快,紧紧地跟着市场走。因为,新产品是利润最高的。”一位食品厂的技术主管告诉记者,这其实属于一种山寨现象。

他举例说,猴菇类产品火了之后,沂水的众多食品厂纷纷出产类似产品,第一个月利润都能在几十万甚至更多,第二个月就只有几万了,然后利润越来越低。由于同业竞争激烈,必然掀起价格战,而价格越低,品质也必然越来越差,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最终的结果是,偷工减料。

也因此,沂水众多中小食品厂加工的产品“走不了高端市场”。

记者调查多家食品厂了解到,沂水中小企业出产的食品主要销往河南、河北、山西、云南、遵义、江苏等批发市场,以流入农村居多,最终大部分进入农村儿童之口。

沂水食品加工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按官方说法,沂水食品业的兴起与青岛食品厂对临沂的援助是分不开的。“是青援食品厂把沂水的食品产业带起来了。”山东沂水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武伟介绍。公开资料显示,1985年山东沂水青援食品厂成立。而随着青援食品逐步壮大,一些掌握了技术的工人辞职创业,“自立门户”,沂水县“集群式”大大小小的食品企业由此而来。

“沂水县这么多中小食品厂,可以说就是青援带起来的,所以各个工厂技术都差不多。”王明也说。

而从记者走访的十余家食品厂来看,也基本佐证了这一说法。

以猴菇类产品为例,尽管各个厂家的价格都不同,但大部分价格在每斤3.5元左右,个别中等规模企业价格超过4元。

业内人士感叹,从模仿青援的产品开始,仿造成就了沂水的众多中小食品企业,但也局限了他们。

卫生堪忧:个别生产车间苍蝇乱飞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饼干生产的基本流程包括:调粉、和面、成型、烘焙、冷却、内包装、装箱等环节。记者走访沂水当地一些中小食品厂发现,在调粉、和面及内包装等关键环节,卫生状况堪忧。一些食品企业的生产车间不规范,存在脏乱差现象。车间里工人也大都不穿工作服,不戴头套、手套,直接用手触摸食品。个别生产车间甚至苍蝇飞舞。

各种饼干

在众盟食品,记者看到生产车间内的一位女工直接用手拿起饼干往包装袋里放,当被问到为何不戴手套时,这位女工回答,“戴手套干活不得劲儿”。这位女工甚至就坐在工作台前直接吃起了午饭。

而在相连的和面车间,更是脏得惊人。记者看到,地面黑黢黢的,到处是油污,油桶、面袋子、糖稀桶摆放凌乱,甚至有大批的苍蝇在空中乱飞。

“怎么这么多苍蝇啊?”记者问。车间负责人对此尴尬地笑笑说,“门开着就容易飞进来苍蝇。”

在一个玉米浆桶前,记者看到里面有块黑黑的东西,疑似死掉的苍蝇,车间负责人一边摇头一边顺手抄起一根黑棍子在桶里搅了搅,“不是苍蝇,是碳化的玉米浆。”

在山东世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的工人也不戴头套、手套,理由同样是不方便干活。在相邻的和面车间,记者同样发现车间里较为凌乱,地面较脏,很多原料桶敞口摆放。

在临沂大运食品有限公司、临沂市生力源食品有限公司、山东和和食品有限公司、山东玛芙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记者发现,其生产车间均非密闭性车间,工人们普遍不戴头套、手套,更是普遍用手直接取拿食品。

多家食品厂的工人一致表示,戴手套工作不方便。

一位企业负责人对此解释,饼干类产品都含糖,如果戴手套操作的话,容易沾手,降低工作效率。

王明对此直指,食品类产品容易大肠杆菌超标,工人们用手触摸食品是重要原因。

山东省食药局食品生产处王姓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饼干类食品生产车间应是相对封闭性空间,对是否允许手直接触摸食品、是否戴手套没有明确规定,但明确要求工人进车间前洗手、消毒、更衣。

监管:“一般都能和检查人员疏通好关系”

虚标产品成分涉嫌欺诈消费者,卫生状况差容易导致大肠杆菌、水分超标,但沂水的一些中小食品厂并不担心。多位企业相关负责人称,“资金什么的跟不上。小厂子,没办法。”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此并非不知情。“(相比来说)大企业比较放心……小企业提升的空间就比较大。”沂水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武伟含蓄地说。

当记者提到一些食品企业虚标产品成分时,吴伟表示,“如果配料表里标识有,实际产品中没有,是不符合要求的,属于违法。”

就生产车间的卫生情况,武伟告诉记者,在生产线上,按规定,车间大多数是要求封闭性的,工人们进车间之前必须消毒。当记者问工人用手直接触摸生产线上下来的食品是否符合规定时,武伟表示,“戴手套最好”,不过“食品刚加工出来比较热、粘”,具体还是“要符合生产需要”。

当记者提到有企业的原料车间里“苍蝇乱飞”时,武伟大笑,“不会,不会,有的话那直接就让它关门停业了。”

武伟坦言,食品安全方面监管压力很大。据介绍,沂水县登记在册的食品厂就有240家,主要生产饼干、糖果、糕点类食品,综合年产值两三百亿元。“很多小厂年产值只有几百万元,限于人手,我们监管难度也较大。对这些小厂,我们主要抓各项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在沂水县,加上小作坊、黑工厂应该有三四百家食品厂。

记者就在走访中发现一家黑作坊,这家没有厂名、厂牌的加工厂在一条巷子的深处,靠近街道的路口处因为有“招工”的牌子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加工厂的“过期食品”车间,记者发现有大量“绿色家园”牌子的饼干堆积,还有拆开的成堆的包装纸,疑似过期产品回炉再加工。该厂老板告诉记者,他们“只在夜间生产,电价便宜”。

“县里对食品安全一直高度重视。”武伟介绍,日常监管方面,食药局在每个乡镇都有食药所,都有督查中队进行巡查。产品抽检方面,国抽、省抽、市抽都有,县里也有抽检计划,“抽样都按程序走,县里是统一做一次抽检计划,大约一个季度抽检一次。一般抽检重金属、菌落是否超标等重点项目。”

不过王明告诉记者,面对监管部门的各种检查,许多食品厂都有应对妙招。“比如抽检,企业送检的食品都是特别制作的,保证能符合要求的。和进入市场流通的不一样。”

而面对日常监管,“一般都能和检查人员疏通好关系,给点钱,吃个饭,出去玩玩。关系好了,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前打电话,提前通知。”王明透露,“所以有些检查人员到厂里的办公室坐坐,聊一会就走了,根本就不到车间看。有些厂子知道有检查,干脆关门停业。等到检查人员走了以后,该开门的开门,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