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游客香港买药材遭遇“斤变两” 掉陷阱维权难
对于许多内地消费者来说,去香港购物,药房是必经的一站。如果您用“香港”、“中药”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可以看到各种购物指南和购买攻略,大到药品介绍,小到店铺名称都非常详尽。
但是,近日有不少听众向中国之声反映,在香港药房购买中药材之后,发生了“斤变两”的消费纠纷,尽管多次确认,但是最后几百港币的药材,被收了几万块钱,并且店家会以药材已经切片或者磨粉为由,拒绝退货退款。那这中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误会?内地消费者在港购物,如果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该如何维权?
在香港买完药材至今,已经过去将近三个月,河南的王女士至今维权未果,13号她给香港海关回复邮件,希望海关能够帮助她解决3万元的购物纠纷。今年7月,王女士一家人和朋友去香港散心。25号,她在铜锣湾骆克道的中西大药房买了一些成品药。
王女士告诉记者,他们进店就随意买了一些,是2140元,帐也算错了,应该是2027才对,多算了113港币。当时没太在意,店员把买的药拿到放有凤尾草的柜台上面,还特别好心说给他们包一下,当时感觉挺不错的,很周到。
一开始在门口等待的王女士的丈夫,此时走进店内,店员开始推销凤尾草。
王女士说:“他就说你老公是不是每天晚回家?喝酒,睡得晚,眼袋特别深,一看就是肝出了毛病。他用一张白纸开了三个草药的名字,最后我老公把那张白纸递给我一看,我就说还是回去到正规医院开药方,吃得放心。
王女士说,店员看到她有些犹豫,于是跟她说,凤尾草以外的两种药材算是赠送的,加上自己的弟弟一直患有肝病,王女士动了心。
王女士称,店员看见她不想买,就说这两样是送给你的,这三样只收你470元港币,问了好几遍他都说收470,所以王女士想着把一张卡上的余额刷完。王女士拿出自己一张余额还有430元人民币的银行卡,刷了之后提示说余额不足。
王女士以为自己把余额记错了,而且去香港没有开通国际漫游,也没法打电话查消费记录,最后换了自己老公的信用卡。因为在内地很少用信用卡或透支,老公知道他的卡可以刷一万块钱。
可是没想到,这次仍然提示余额不足。因为此前购物也刷了这张信用卡,王女士想是不是自己的丈夫把信用额度记错了,同时她又跟店员确认,究竟是多少钱,店员告诉她是“三七六零”,这时药材已经被加工成粉状。
王女士表示,之前听说香港药、化妆品什么都特别好,一点就没想到它会骗你。当店员说“三七六零”时,王女士接受不了。店员就特别为难,说打成粉了。后来,店员说跟老板打了电话,三千块钱给她。她就想着三千块钱当买个教训,认栽了。
王女士掏出了第三张卡,这张卡,是她给父母存养老金用的。
王女士说:“刷的时候他有意遮挡,说请你输入密码,请的这个手势遮挡住金额,那会儿心里也带着气,就想着真是倒霉,一生气的情况下刷了卡,输了密码以后他把单子给我,我看是个“3”,也没有太在意后面有几个零。后来我朋友过来说。“哎呀,你这是三万啊”,这样才仔细看,当时就感觉浑身发凉。
原来店员所谓的470港币,是每两的价格。王女士选择报警,希望在警察协助下调取店内监控来维权,但没有成功。回到深圳之后,王女士联系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消费专员做出了邮件回复:该公司拒绝退款。但建议阁下可携带全部货品到该店进行换货(全数换取海味产品)作和解方案。阁下怀疑商店标价有误导情况,可考虑向香港海关举报。
10月13号,王女士向香港海关回复邮件,叙述当时的情况,目前仍在等待海关的处理结果。
实际上,遇到类似问题的,并不止王女士一个人,在一个香港购物维权QQ群当中,100多人遭遇过类似情况,大家交流自己的经历,也给其他群友出主意。那么,遇到此类事件,消费者该如何处理?又该怎样防范?
陈先生2013年时,同样遇到了类似“斤变两”的事情:在香港恒丰酒店楼下,有一家药店推荐太子参,确认好几遍说是300港币。我一直问到总共是300港币时,他就有点很模棱两可,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后来,我说要吧,他就问我要不要把太子参打成粉,他说磨成粉了回去就不用自己磨了,装在小罐子里携带也方便。磨成粉后,账单一递过来是3万多港币,我想这肯定是被宰了,如果诚心做生意,我问总价格多少,起码应该大差不差的。
陈先生选择的方式是不买。陈先生说:“第一反应要逃跑,总共手里面也没这么多钱,店员直接坐到店门口,把脚往旁边柜台上一跷,直接走的话,肯定走不出去,我就在那边跟老板软磨硬泡。估计还了半分钟,店员看我不会干嘛,应该能谈下价格来,就跑到柜台干其他事情了,我就抓住这个机会直接逃出去了。
在陈先生看来,内地消费者对香港计价重量没有概念,在发生类似事件的药房,店员往往只说一个数字,并不强调它的计量单位是多少,在确认总数时模糊其辞,加上香港大部分药店都用老斤两单位,也就是一斤等于十六两,导致计划的几百元消费变成了上万元,而药房往往在称重后迅速切片加工,消费者无法退货。陈先生说,尽管知道逃跑不是正当维权的方法,但当时确实没有其他选择。
记者咨询香港海关,是否能够帮助内地消费者处理类似事件。工作人员表示,首先要与双方确认消费过程,商家是否尽到说明的义务,来判断是否有违法行为,但如果消费者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退款,需要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协助。
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海关有权利去调查你们的案件,利用《商品说明条例》去调查药店有没有犯法,海关自己会调查有没有刑事责任。如果消费者要求他们退款退货赔偿的话,海关就不能利用这个条例去处理了。退货退款是民事的事情,不是刑事,海关是刑事执法部门。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方面表示,最终是否达成退款,也要看店家的回复。
委员会称,现在的情况比较尴尬。所有都是口头的,没有什么证据,委员会相信消费者说的话,但如果对方不同意,就没办法跟进下去,可能就要去法庭。
但是,对于内地消费者来说,在香港诉讼,有胜算吗?国浩天津办公室合伙人方国庆律师说,考虑到往返问题及香港与内地的司法差异,消费者如果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类案件,必须要委托律师。
方国庆表示,找律师,由律师来代替诉讼才行。在香港法院,当事人自己提起诉讼是没问题的,但对于大陆旅客来讲,第一,你不会在那儿长待,第二,对香港法院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自己提诉讼是很困难的。律师会先看你的资料,会写一个声明递到法院去,法院看你写的差不多,就签字盖章换成传票,律师要把这个递给商家,跟内地是完全不同的,但成本挺高的。
花高额的律师费、诉讼费用和精力,去换并不确定的诉讼结果,究竟值不值,恐怕也是内地消费者需要进行考量的。
实际上,对于内地消费者来说,到香港购物,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自己多加小心。第一,要选择正规的、比较知名的药店进行购买,最重要的是,在购买之前,问清楚带计量单位的购买价格,比如一斤多少钱,或一两多少钱,而不是一个模糊的数字。此外,购物过程中,如果有存在疑惑的地方,要注意保留相应的证据,如果证据材料充足,能够证明店家存在欺诈而不止是双方沟通的问题,那么通过香港海关或者香港消费者委员会,都可以有效解决纠纷。
对于许多内地消费者来说,去香港购物,药房是必经的一站。如果您用“香港”、“中药”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可以看到各种购物指南和购买攻略,大到药品介绍,小到店铺名称都非常详尽。
但是,近日有不少听众向中国之声反映,在香港药房购买中药材之后,发生了“斤变两”的消费纠纷,尽管多次确认,但是最后几百港币的药材,被收了几万块钱,并且店家会以药材已经切片或者磨粉为由,拒绝退货退款。那这中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误会?内地消费者在港购物,如果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该如何维权?
在香港买完药材至今,已经过去将近三个月,河南的王女士至今维权未果,13号她给香港海关回复邮件,希望海关能够帮助她解决3万元的购物纠纷。今年7月,王女士一家人和朋友去香港散心。25号,她在铜锣湾骆克道的中西大药房买了一些成品药。
王女士告诉记者,他们进店就随意买了一些,是2140元,帐也算错了,应该是2027才对,多算了113港币。当时没太在意,店员把买的药拿到放有凤尾草的柜台上面,还特别好心说给他们包一下,当时感觉挺不错的,很周到。
一开始在门口等待的王女士的丈夫,此时走进店内,店员开始推销凤尾草。
王女士说:“他就说你老公是不是每天晚回家?喝酒,睡得晚,眼袋特别深,一看就是肝出了毛病。他用一张白纸开了三个草药的名字,最后我老公把那张白纸递给我一看,我就说还是回去到正规医院开药方,吃得放心。
王女士说,店员看到她有些犹豫,于是跟她说,凤尾草以外的两种药材算是赠送的,加上自己的弟弟一直患有肝病,王女士动了心。
王女士称,店员看见她不想买,就说这两样是送给你的,这三样只收你470元港币,问了好几遍他都说收470,所以王女士想着把一张卡上的余额刷完。王女士拿出自己一张余额还有430元人民币的银行卡,刷了之后提示说余额不足。
王女士以为自己把余额记错了,而且去香港没有开通国际漫游,也没法打电话查消费记录,最后换了自己老公的信用卡。因为在内地很少用信用卡或透支,老公知道他的卡可以刷一万块钱。
可是没想到,这次仍然提示余额不足。因为此前购物也刷了这张信用卡,王女士想是不是自己的丈夫把信用额度记错了,同时她又跟店员确认,究竟是多少钱,店员告诉她是“三七六零”,这时药材已经被加工成粉状。
王女士表示,之前听说香港药、化妆品什么都特别好,一点就没想到它会骗你。当店员说“三七六零”时,王女士接受不了。店员就特别为难,说打成粉了。后来,店员说跟老板打了电话,三千块钱给她。她就想着三千块钱当买个教训,认栽了。
王女士掏出了第三张卡,这张卡,是她给父母存养老金用的。
王女士说:“刷的时候他有意遮挡,说请你输入密码,请的这个手势遮挡住金额,那会儿心里也带着气,就想着真是倒霉,一生气的情况下刷了卡,输了密码以后他把单子给我,我看是个“3”,也没有太在意后面有几个零。后来我朋友过来说。“哎呀,你这是三万啊”,这样才仔细看,当时就感觉浑身发凉。
原来店员所谓的470港币,是每两的价格。王女士选择报警,希望在警察协助下调取店内监控来维权,但没有成功。回到深圳之后,王女士联系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消费专员做出了邮件回复:该公司拒绝退款。但建议阁下可携带全部货品到该店进行换货(全数换取海味产品)作和解方案。阁下怀疑商店标价有误导情况,可考虑向香港海关举报。
10月13号,王女士向香港海关回复邮件,叙述当时的情况,目前仍在等待海关的处理结果。
实际上,遇到类似问题的,并不止王女士一个人,在一个香港购物维权QQ群当中,100多人遭遇过类似情况,大家交流自己的经历,也给其他群友出主意。那么,遇到此类事件,消费者该如何处理?又该怎样防范?
陈先生2013年时,同样遇到了类似“斤变两”的事情:在香港恒丰酒店楼下,有一家药店推荐太子参,确认好几遍说是300港币。我一直问到总共是300港币时,他就有点很模棱两可,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后来,我说要吧,他就问我要不要把太子参打成粉,他说磨成粉了回去就不用自己磨了,装在小罐子里携带也方便。磨成粉后,账单一递过来是3万多港币,我想这肯定是被宰了,如果诚心做生意,我问总价格多少,起码应该大差不差的。
陈先生选择的方式是不买。陈先生说:“第一反应要逃跑,总共手里面也没这么多钱,店员直接坐到店门口,把脚往旁边柜台上一跷,直接走的话,肯定走不出去,我就在那边跟老板软磨硬泡。估计还了半分钟,店员看我不会干嘛,应该能谈下价格来,就跑到柜台干其他事情了,我就抓住这个机会直接逃出去了。
在陈先生看来,内地消费者对香港计价重量没有概念,在发生类似事件的药房,店员往往只说一个数字,并不强调它的计量单位是多少,在确认总数时模糊其辞,加上香港大部分药店都用老斤两单位,也就是一斤等于十六两,导致计划的几百元消费变成了上万元,而药房往往在称重后迅速切片加工,消费者无法退货。陈先生说,尽管知道逃跑不是正当维权的方法,但当时确实没有其他选择。
记者咨询香港海关,是否能够帮助内地消费者处理类似事件。工作人员表示,首先要与双方确认消费过程,商家是否尽到说明的义务,来判断是否有违法行为,但如果消费者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退款,需要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协助。
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海关有权利去调查你们的案件,利用《商品说明条例》去调查药店有没有犯法,海关自己会调查有没有刑事责任。如果消费者要求他们退款退货赔偿的话,海关就不能利用这个条例去处理了。退货退款是民事的事情,不是刑事,海关是刑事执法部门。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方面表示,最终是否达成退款,也要看店家的回复。
委员会称,现在的情况比较尴尬。所有都是口头的,没有什么证据,委员会相信消费者说的话,但如果对方不同意,就没办法跟进下去,可能就要去法庭。
但是,对于内地消费者来说,在香港诉讼,有胜算吗?国浩天津办公室合伙人方国庆律师说,考虑到往返问题及香港与内地的司法差异,消费者如果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类案件,必须要委托律师。
方国庆表示,找律师,由律师来代替诉讼才行。在香港法院,当事人自己提起诉讼是没问题的,但对于大陆旅客来讲,第一,你不会在那儿长待,第二,对香港法院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自己提诉讼是很困难的。律师会先看你的资料,会写一个声明递到法院去,法院看你写的差不多,就签字盖章换成传票,律师要把这个递给商家,跟内地是完全不同的,但成本挺高的。
花高额的律师费、诉讼费用和精力,去换并不确定的诉讼结果,究竟值不值,恐怕也是内地消费者需要进行考量的。
实际上,对于内地消费者来说,到香港购物,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自己多加小心。第一,要选择正规的、比较知名的药店进行购买,最重要的是,在购买之前,问清楚带计量单位的购买价格,比如一斤多少钱,或一两多少钱,而不是一个模糊的数字。此外,购物过程中,如果有存在疑惑的地方,要注意保留相应的证据,如果证据材料充足,能够证明店家存在欺诈而不止是双方沟通的问题,那么通过香港海关或者香港消费者委员会,都可以有效解决纠纷。
- 远离直播间“赌石”和“洗金”(2023-11-11)
- 1个批号产了多个“娃”化妆品“一号多用”忽悠消费者(2023-11-06)
- 山东:持续打击“刷单炒信”虚假宣传(2023-09-07)
- 天津:“刷单炒信”虚假广告成为焦点(2023-09-07)
- 网红奶茶“鹿角巷”回应7000多家山寨店:商标注册时被假店钻了法律空档(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