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揭露盲盒营销四大问题 部分商家将盲盒当清库存工具
盲盒,顾名思义就是在相同的盒子中放置不同的商品,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定概率能够抽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正是这种类似于抽奖的营销策略,极易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成为当下吸引青少年群体消费的营销方法之一。除最初的玩具外,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等诸多消费领域也都掀起了“盲盒风”,消费市场上随处可见盲盒的身影。
在盲盒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1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关于盲盒的消费提示,指出“盲盒经济”存在过度营销、虚假宣传、假劣产品时有出现、消费纠纷难解决等问题,甚至有的商家将盲盒当成清库存的工具。
过度营销 消费者易入套上瘾
盲盒经营者营销手段众多,有的是通过与明星、综艺节目、网红主播等合作,不停地刷存在感;有的是通过玩家分享、讨论、交换等方式,唤起消费者的收藏和炫耀心理,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还有的打造系列概念,并设置一个最难获得的隐藏款等进行饥饿营销。这类营销手段促使很多消费者醉心于享受拆盲盒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惊喜感,引发消费者冲动购买,助长了非理性消费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十分容易为盲盒而上瘾。
此外,还衍生出了炒盲盒的二手交易市场,一些隐藏款等稀有盲盒玩具被炒到上千元的高价。这种投机行为也为盲盒持续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虚假宣传 到手货品与宣传不符
盲盒与普通商品相比,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依靠商家的广告宣传来选购,这就很容易被商家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颜色款式不符等虚假宣传所误导。
某经营者在2019年“双11”时推出了“新品优享礼包”盲盒产品,广告宣称每月会给玩家发一个当月新款盲盒以及一套当月明信片,连续发12个月。但在2020年1月,消费者收到的却不是新品,而是2019年12月预售过的旧款。很多玩家认为这与当初广告宣传不一致,涉嫌欺骗消费者,引发消费者群体投诉。
2020年10月,消费者侯先生向深圳市消委会投诉称,其花100元网购的盲盒商品实际与宣传严重不符,宣传使用的图片过于美化,实物娃娃肤色与宣传图片差别很大。
质量较差 “三无”产品时有出现
有的盲盒里的产品可能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安全性指标,甚至可能是假冒的山寨品或者二次销售品;有的是没有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以及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还有的存在划痕、掉漆、污渍等质量瑕疵。
上海市浦东新区消保委曾于2019年12月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10组不同品牌的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8件样品存在“小零件”隐患,可能存在造成儿童堵塞呼吸道、隔绝空气流通而导致的窒息危险。
2020年12月,消费者阮先生向深圳市福田区消委会投诉称,花9.9元在网上购买了一只盲盒,盲盒里是一个U型枕。但是阮先生使用了20天,U型枕就出现了脱线的问题。阮先生在查找经营者信息的时候发现该U型枕是“三无”产品。
纠纷难解 售后服务亟待改善
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家“店大欺客”,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只换不退;还有的商家售后效率低下,对消费者的问题一直拖延处理。
河北省衡水市消费者李女士2020年7月底在网上购买了一只盲盒,价格为47元,收到后发现盲盒里的是假货。李女士联系商家客服要求退货,客服称会帮忙处理,但是李女士等了一周也没有任何处理结果,最后李女士投诉到上海市消保委寻求帮助。
●相关链接
呼吁消费者认清盲盒风险
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有风险防范意识,保持理性的消费理念。
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勿盲目跟风。消费者要认识到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认清并防范商家过度营销的套路,拆开盲盒既有可能因高于预期而惊喜,也有可能因低于预期而失望。不能只抱着投机或者中彩票的心理购买盲盒,不应过分沉迷,切勿跟风与攀比,要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理性消费、量力而行,多一分理智和冷静,少一分盲目与冲动。
要保留购物票据等相关凭证,权益受损应依法维权。消费者在购买盲盒时,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进行交易,同时,还应注意索要和留存发票等购物票据、经营者广告宣传信息等作为事后维权的凭证。当自身合法权益受损时,要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协商不成的可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投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中国消费者报 记者:任震宇)
盲盒,顾名思义就是在相同的盒子中放置不同的商品,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定概率能够抽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正是这种类似于抽奖的营销策略,极易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成为当下吸引青少年群体消费的营销方法之一。除最初的玩具外,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等诸多消费领域也都掀起了“盲盒风”,消费市场上随处可见盲盒的身影。
在盲盒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1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关于盲盒的消费提示,指出“盲盒经济”存在过度营销、虚假宣传、假劣产品时有出现、消费纠纷难解决等问题,甚至有的商家将盲盒当成清库存的工具。
过度营销 消费者易入套上瘾
盲盒经营者营销手段众多,有的是通过与明星、综艺节目、网红主播等合作,不停地刷存在感;有的是通过玩家分享、讨论、交换等方式,唤起消费者的收藏和炫耀心理,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还有的打造系列概念,并设置一个最难获得的隐藏款等进行饥饿营销。这类营销手段促使很多消费者醉心于享受拆盲盒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惊喜感,引发消费者冲动购买,助长了非理性消费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十分容易为盲盒而上瘾。
此外,还衍生出了炒盲盒的二手交易市场,一些隐藏款等稀有盲盒玩具被炒到上千元的高价。这种投机行为也为盲盒持续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虚假宣传 到手货品与宣传不符
盲盒与普通商品相比,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依靠商家的广告宣传来选购,这就很容易被商家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颜色款式不符等虚假宣传所误导。
某经营者在2019年“双11”时推出了“新品优享礼包”盲盒产品,广告宣称每月会给玩家发一个当月新款盲盒以及一套当月明信片,连续发12个月。但在2020年1月,消费者收到的却不是新品,而是2019年12月预售过的旧款。很多玩家认为这与当初广告宣传不一致,涉嫌欺骗消费者,引发消费者群体投诉。
2020年10月,消费者侯先生向深圳市消委会投诉称,其花100元网购的盲盒商品实际与宣传严重不符,宣传使用的图片过于美化,实物娃娃肤色与宣传图片差别很大。
质量较差 “三无”产品时有出现
有的盲盒里的产品可能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安全性指标,甚至可能是假冒的山寨品或者二次销售品;有的是没有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以及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还有的存在划痕、掉漆、污渍等质量瑕疵。
上海市浦东新区消保委曾于2019年12月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10组不同品牌的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8件样品存在“小零件”隐患,可能存在造成儿童堵塞呼吸道、隔绝空气流通而导致的窒息危险。
2020年12月,消费者阮先生向深圳市福田区消委会投诉称,花9.9元在网上购买了一只盲盒,盲盒里是一个U型枕。但是阮先生使用了20天,U型枕就出现了脱线的问题。阮先生在查找经营者信息的时候发现该U型枕是“三无”产品。
纠纷难解 售后服务亟待改善
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家“店大欺客”,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只换不退;还有的商家售后效率低下,对消费者的问题一直拖延处理。
河北省衡水市消费者李女士2020年7月底在网上购买了一只盲盒,价格为47元,收到后发现盲盒里的是假货。李女士联系商家客服要求退货,客服称会帮忙处理,但是李女士等了一周也没有任何处理结果,最后李女士投诉到上海市消保委寻求帮助。
●相关链接
呼吁消费者认清盲盒风险
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有风险防范意识,保持理性的消费理念。
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勿盲目跟风。消费者要认识到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认清并防范商家过度营销的套路,拆开盲盒既有可能因高于预期而惊喜,也有可能因低于预期而失望。不能只抱着投机或者中彩票的心理购买盲盒,不应过分沉迷,切勿跟风与攀比,要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理性消费、量力而行,多一分理智和冷静,少一分盲目与冲动。
要保留购物票据等相关凭证,权益受损应依法维权。消费者在购买盲盒时,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进行交易,同时,还应注意索要和留存发票等购物票据、经营者广告宣传信息等作为事后维权的凭证。当自身合法权益受损时,要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协商不成的可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投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中国消费者报 记者:任震宇)
- APP自动续费陷阱多 消费者警惕缴纳“记忆税”(2024-11-12)
-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当心国产水果披上“洋外衣”(2024-10-23)
- “华佗回春宝典”傍名医宣传功效(2024-09-04)
- 山东21批次食品不合格 涉及酒鬼花生、蜜三刀等(2024-08-23)
-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宠物零食:宠德莱等4款自制宠物零食细菌超标(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