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送鸡蛋、免费海外体检 这些套路大爷大妈请避开
以先送鸡蛋的方式推销保健品、说好的存款最后变成了保险、ATM自动取款机前被换卡……这几天,中山公园五色土西配殿里,一场由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办的“自我保护、防骗有术”老年人身边的诈骗案例展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50个精心挑选的真实案例涉及保健品、电信、金融、艺术品、旅游5大领域,除了“猜猜我是谁”、“短信链接暗藏钓鱼网站”等常见骗术外,还有“股票牛股推荐”、“购买保健品返钱”、“黄鼠狼送鸡蛋型诈骗”、“存款变保险”、“银行ATM自动取款机前被换卡”等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骗局,让前来参观的不少老人当场“对号入座”。
“坑老”新陷阱
爱旅游请注意:免费海外体检实则卖假药
张阿姨曾参加过一个健康讲座,主讲人表示,当天在座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免费出国游,并在国外享受免费体检等活动。张阿姨感到机会难得,赶紧报了名。行程的最后一天,体检结果出炉,医生拿着体检报告对张阿姨说,除去血脂、血糖、血压都高外,最关键的是张阿姨有患癌的潜在风险,而且这在国内是查不出来的。张阿姨一听顿时蒙了。医生表示,他们研制了一种名叫“癌盾”的特效药,针对的就是有患癌风险的人。这种药在中国还没有上市。张阿姨于是花了16万元买了两个疗程的“癌盾”药回国。
据警方调查,以出国免费体检名义贩卖“癌盾”假药一案已有多人受骗,经检测,所谓“癌盾”的主要成分为番茄红素和青花素,分为几种型号,分别以人民币9.8万元至39.8万元的价格出售给受害人进行所谓的治疗,而实际价值仅为几百元人民币。
爱网购请注意:陌生链接别乱点
现在很多老人喜欢在网上购物,李阿姨也是,她尤其喜欢在网上购买衣服。一天,李阿姨在淘宝店看上了一件外衣,便下单买下了。第二天,一个自称淘宝客服的人打电话给李阿姨,以订单异常为由,要求加李阿姨的微信,帮她办理退款。李阿姨也没多想,就和对方加上了微信。随后,对方通过微信发来了一个链接,要求李阿姨登录并办理退款。李阿姨立刻按照链接的要求,输入了账号、姓名、密码、验证码等信息,结果没想到,随后账户里的5000多元钱就不翼而飞了。
爱炒股请注意:“牛股”推荐不要信
牛老先生爱炒股,闲来在电脑上浏览网页时,网上弹出一则炒股广告称,登录某网站申请会员后即可免费获赠“牛股”,日获利不低于6%。牛老先生联系了对方之后,看到业务员发来了工作证、营业执照便信以为真,网上申请注册成为了会员。按照业务员的指导,牛老先生打了两万元给对方买下“牛股”,第二天,牛老先生的卡上果真得到了1200元利息返款。在以后的10多天内,牛老先生每天都得到1200元的利息返款。很快,账上就有了近两万元的利息返款。
牛老先生感到找到了快速致富的路径,于是在半个月时间里,在网站指导分析师的引诱下,陆续给对方打款30万元。打完款后的一两天内,还能收到利息返款,但之后牛老先生就再也没有收到任何钱款。再联系对方网站,已经无法登录,彻底失联了。
爱保健请注意:保健品返钱实为圈钱
李老太太在商场购物时,突然被一个年轻姑娘拦住了去路,姑娘向李老太太介绍说,公司产品正在做特惠活动。百般劝说之下,李老太太跟她来到了离商场不远的一个写字间内。走进写字间,里面有一个大屏幕,上面不断滚动播放着已录制好的有关中老年人保健方面的宣传片,30多名中老年人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宣传片。
宣传片播放完,一位讲课人出现在老人面前,开始讲解几款保健品和按摩器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只要老年人当天购买保健品和按摩器,就可以享受30天后返还80%购物款的优惠。李老太太暗自盘算,这相当于只花了400块钱就买了2000多元的产品,十分划算。于是,她当场把自己所带的2000多元钱全部购买了保健品。然而30天后,李老太太如约联系保健品公司,想拿回80%的退款。不料,该公司根本不承认此项承诺并挂断电话,李老太太多次拨打,保健品公司不再接听,再去当时的写字间,公司早已人去楼空。
自助取钱请注意:一低头几万块钱没了
王阿姨到银行自助ATM取款机取款,站在她身后和边上各有一个小伙子,当王阿姨取完款,正要抽出银行卡时,边上的小伙子礼貌地说:“阿姨,您的钱掉地上了。”王阿姨低头一看,果然一张20元钱在她的脚边。王阿姨弯腰捡起了钱,并感谢小伙子的提醒。可回到家,王阿姨查看手机短信时,却意外发现,她的银行卡被莫名其妙地划走两万多元钱。王阿姨纳闷,卡明明就在手里,钱怎么会跑了呢?王阿姨赶紧拿着卡到银行询问,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她,她手里的这张卡是废卡,根本不是她原来的银行卡。此时,王阿姨才恍然大悟,刚才取款时,自己的银行卡被那两个小伙子给调包了。
现场:不少老人“对号入座”
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深入走访街道社区、养老机构,实地采访老年人和老年人家属,搜集了大量老年人遭遇诈骗的真实案例,按照案发比例,选择了有代表性的50个案例编辑而成进行展示。在展览现场,让中心主任李晓童没想到的是,很多年轻人看完展览之后,拍下不少照片,说要带回家给父母看。“还有老人结伴而来,在现场边看案例边‘对号入座’。大多数老人都曾在生活中遇到过保健品、金融产品、低价旅游、发放小礼品吸引听课参观等各种骗局,不同的是,有人提高警惕躲过了,有人却中了套。”李晓童说。
在展览现场,有一本厚厚的观众留言册,上面记满了老人的心声。家住附近的杨奶奶在留言中写道:“我已被骗几十万,后悔死了。从今往后,再也不听不信,到此为止。”还有人分享自己的防骗经验:“我也经常遇到如领礼品、免费旅游等,但我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免费午餐。”“案例真实,亲身就遇上过3例。了解骗术、认识骗术,才能防范骗术!”展览现场,主办方还特邀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专家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答疑解惑,并就老年人如何防范风险、如何自我保护远离欺诈等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许多观众建议,希望这一展览能走进更多社区。
提醒:“参加免费活动,骗子就成功了一半”
面对这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骗局,李晓童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年人喜欢占“小便宜”的心理,常常打着敬老爱老的幌子,在街头或者公园发放小礼品或提供免费体检,获得老人信任,再实施诈骗。因此,建议老人尽量不参加免费讲座、免费旅游、免费参观等活动,防止受骗。“骗子曾说,只要老年人到公司参观或者参加免费活动,行骗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老人们要提高自身警惕性,记住“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世界上也没有免费的午餐。”
李晓童说,同时,有些爱好收藏的老人,总想着捡“漏儿”,甚至一夜暴富,但自身对于相关知识又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就特别容易轻信他人,导致钱财的损失。“其实老人只要多与子女沟通,就能识破骗局。”李晓童说,现在许多老年人缺乏家庭关爱,他们不愿意与子女沟通,尤其是在钱方面,经常瞒着子女买保健品、理财产品等,发现上当了才告诉子女,但为时已晚。子女也应当多与家人沟通,关爱老人,了解老人的身体、心理需求,让老人有安全感。本报记者 叶晓彦文并摄
5月16日恢复展览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中下旬。之后,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巡展活动,将展览送进街道社区和敬老院,让更多的老年人学习防骗知识,提高防骗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因有特殊活动,该展览目前暂时闭馆,5月16日恢复展览。(北京晚报)
以先送鸡蛋的方式推销保健品、说好的存款最后变成了保险、ATM自动取款机前被换卡……这几天,中山公园五色土西配殿里,一场由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办的“自我保护、防骗有术”老年人身边的诈骗案例展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50个精心挑选的真实案例涉及保健品、电信、金融、艺术品、旅游5大领域,除了“猜猜我是谁”、“短信链接暗藏钓鱼网站”等常见骗术外,还有“股票牛股推荐”、“购买保健品返钱”、“黄鼠狼送鸡蛋型诈骗”、“存款变保险”、“银行ATM自动取款机前被换卡”等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骗局,让前来参观的不少老人当场“对号入座”。
“坑老”新陷阱
爱旅游请注意:免费海外体检实则卖假药
张阿姨曾参加过一个健康讲座,主讲人表示,当天在座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免费出国游,并在国外享受免费体检等活动。张阿姨感到机会难得,赶紧报了名。行程的最后一天,体检结果出炉,医生拿着体检报告对张阿姨说,除去血脂、血糖、血压都高外,最关键的是张阿姨有患癌的潜在风险,而且这在国内是查不出来的。张阿姨一听顿时蒙了。医生表示,他们研制了一种名叫“癌盾”的特效药,针对的就是有患癌风险的人。这种药在中国还没有上市。张阿姨于是花了16万元买了两个疗程的“癌盾”药回国。
据警方调查,以出国免费体检名义贩卖“癌盾”假药一案已有多人受骗,经检测,所谓“癌盾”的主要成分为番茄红素和青花素,分为几种型号,分别以人民币9.8万元至39.8万元的价格出售给受害人进行所谓的治疗,而实际价值仅为几百元人民币。
爱网购请注意:陌生链接别乱点
现在很多老人喜欢在网上购物,李阿姨也是,她尤其喜欢在网上购买衣服。一天,李阿姨在淘宝店看上了一件外衣,便下单买下了。第二天,一个自称淘宝客服的人打电话给李阿姨,以订单异常为由,要求加李阿姨的微信,帮她办理退款。李阿姨也没多想,就和对方加上了微信。随后,对方通过微信发来了一个链接,要求李阿姨登录并办理退款。李阿姨立刻按照链接的要求,输入了账号、姓名、密码、验证码等信息,结果没想到,随后账户里的5000多元钱就不翼而飞了。
爱炒股请注意:“牛股”推荐不要信
牛老先生爱炒股,闲来在电脑上浏览网页时,网上弹出一则炒股广告称,登录某网站申请会员后即可免费获赠“牛股”,日获利不低于6%。牛老先生联系了对方之后,看到业务员发来了工作证、营业执照便信以为真,网上申请注册成为了会员。按照业务员的指导,牛老先生打了两万元给对方买下“牛股”,第二天,牛老先生的卡上果真得到了1200元利息返款。在以后的10多天内,牛老先生每天都得到1200元的利息返款。很快,账上就有了近两万元的利息返款。
牛老先生感到找到了快速致富的路径,于是在半个月时间里,在网站指导分析师的引诱下,陆续给对方打款30万元。打完款后的一两天内,还能收到利息返款,但之后牛老先生就再也没有收到任何钱款。再联系对方网站,已经无法登录,彻底失联了。
爱保健请注意:保健品返钱实为圈钱
李老太太在商场购物时,突然被一个年轻姑娘拦住了去路,姑娘向李老太太介绍说,公司产品正在做特惠活动。百般劝说之下,李老太太跟她来到了离商场不远的一个写字间内。走进写字间,里面有一个大屏幕,上面不断滚动播放着已录制好的有关中老年人保健方面的宣传片,30多名中老年人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宣传片。
宣传片播放完,一位讲课人出现在老人面前,开始讲解几款保健品和按摩器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只要老年人当天购买保健品和按摩器,就可以享受30天后返还80%购物款的优惠。李老太太暗自盘算,这相当于只花了400块钱就买了2000多元的产品,十分划算。于是,她当场把自己所带的2000多元钱全部购买了保健品。然而30天后,李老太太如约联系保健品公司,想拿回80%的退款。不料,该公司根本不承认此项承诺并挂断电话,李老太太多次拨打,保健品公司不再接听,再去当时的写字间,公司早已人去楼空。
自助取钱请注意:一低头几万块钱没了
王阿姨到银行自助ATM取款机取款,站在她身后和边上各有一个小伙子,当王阿姨取完款,正要抽出银行卡时,边上的小伙子礼貌地说:“阿姨,您的钱掉地上了。”王阿姨低头一看,果然一张20元钱在她的脚边。王阿姨弯腰捡起了钱,并感谢小伙子的提醒。可回到家,王阿姨查看手机短信时,却意外发现,她的银行卡被莫名其妙地划走两万多元钱。王阿姨纳闷,卡明明就在手里,钱怎么会跑了呢?王阿姨赶紧拿着卡到银行询问,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她,她手里的这张卡是废卡,根本不是她原来的银行卡。此时,王阿姨才恍然大悟,刚才取款时,自己的银行卡被那两个小伙子给调包了。
现场:不少老人“对号入座”
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深入走访街道社区、养老机构,实地采访老年人和老年人家属,搜集了大量老年人遭遇诈骗的真实案例,按照案发比例,选择了有代表性的50个案例编辑而成进行展示。在展览现场,让中心主任李晓童没想到的是,很多年轻人看完展览之后,拍下不少照片,说要带回家给父母看。“还有老人结伴而来,在现场边看案例边‘对号入座’。大多数老人都曾在生活中遇到过保健品、金融产品、低价旅游、发放小礼品吸引听课参观等各种骗局,不同的是,有人提高警惕躲过了,有人却中了套。”李晓童说。
在展览现场,有一本厚厚的观众留言册,上面记满了老人的心声。家住附近的杨奶奶在留言中写道:“我已被骗几十万,后悔死了。从今往后,再也不听不信,到此为止。”还有人分享自己的防骗经验:“我也经常遇到如领礼品、免费旅游等,但我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免费午餐。”“案例真实,亲身就遇上过3例。了解骗术、认识骗术,才能防范骗术!”展览现场,主办方还特邀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专家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答疑解惑,并就老年人如何防范风险、如何自我保护远离欺诈等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许多观众建议,希望这一展览能走进更多社区。
提醒:“参加免费活动,骗子就成功了一半”
面对这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骗局,李晓童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年人喜欢占“小便宜”的心理,常常打着敬老爱老的幌子,在街头或者公园发放小礼品或提供免费体检,获得老人信任,再实施诈骗。因此,建议老人尽量不参加免费讲座、免费旅游、免费参观等活动,防止受骗。“骗子曾说,只要老年人到公司参观或者参加免费活动,行骗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老人们要提高自身警惕性,记住“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世界上也没有免费的午餐。”
李晓童说,同时,有些爱好收藏的老人,总想着捡“漏儿”,甚至一夜暴富,但自身对于相关知识又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就特别容易轻信他人,导致钱财的损失。“其实老人只要多与子女沟通,就能识破骗局。”李晓童说,现在许多老年人缺乏家庭关爱,他们不愿意与子女沟通,尤其是在钱方面,经常瞒着子女买保健品、理财产品等,发现上当了才告诉子女,但为时已晚。子女也应当多与家人沟通,关爱老人,了解老人的身体、心理需求,让老人有安全感。本报记者 叶晓彦文并摄
5月16日恢复展览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中下旬。之后,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巡展活动,将展览送进街道社区和敬老院,让更多的老年人学习防骗知识,提高防骗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因有特殊活动,该展览目前暂时闭馆,5月16日恢复展览。(北京晚报)
- 20元乳胶枕加个枕套敢卖1000元 起底乳胶床品造假黑幕(2024-06-17)
- 记者卧底鸭肠、鹅肠工厂:脚踩鹅肠挤粪,烟头扔进鸭肠筐(2024-06-17)
- 微短剧骗老人 宠物领养套路多 中消协点评一季度八大投诉热点(2024-05-10)
- 福建省消委会提示:警惕网红软泥玩具误食风险(2024-05-10)
- 2023年在线旅游消费维权舆情报告显示虚假宣传霸王条款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突出(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