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青少年模式被轻松破解 防沉迷”防火墙”不硬核
完善游戏适龄提示标准、进一步完善游戏的防沉迷系统,都有助于在广电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和谐相处,找到合适的教育、沟通方法。
精美细腻的游戏画面、层出不穷的关卡设计、令人捧腹的爆笑视频……即便是成年人,沉迷网络娱乐中无法自拔者也不在少数,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
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打赏主播或充值游戏花光家里存款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令人痛心。去年六一儿童节前,国内几乎所有主流短视频、网络视频播放平台都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一时间荣登“热点榜”。
然而,这一旨在阻断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防火墙”,在现实中似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处境尴尬。江苏省消保委近日发布的报告明确指出,部分直播平台青少年模式与一般模式无差异,形同虚设;其他被抽查平台则可以通过输入密码等手段,延长青少年模式下软件的使用时限,更有两个直播平台在充值协议中注明,对未成年用户使用充值服务,平台不承担一切责任。
“魔高一丈” 绕过青少年模式另有途径
上线青少年模式的初衷,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并杜绝以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不仅仅在我国,2019年青少年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热点。据英国媒体报道,该国的网络新规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将不能在几家主要社交媒体上给喜欢的帖子点赞。
据公开报道资料显示,我国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以限制每日时长、使用时间段,禁止打赏充值、只能观看符合青少年审美的视频为主。
但上线近一年之后,青少年模式意外地带火了另一组关键词:如何绕开青少年模式。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网站+绕开青少年模式的关键词,具体的操作方法及流程一目了然。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进入该平台青少年模式后,系统提示每日只能使用40分钟,且无法使用同城、点赞等功能,推荐视频的列表也以科普、古典文学、艺术教学等内容为主,打赏、充值等功能也无法使用。
看似完美的青少年模式,破解的办法却也非常简单:删掉APP重新下载即可。记者随即根据检索到的资料中提及的办法进行删除、重装操作,果然轻而易举地绕过了青少年模式,并依然可以正常观看所有视频、直播内容。
像这样的破解“攻略”,在互联网上可以说俯拾皆是。而绕过游戏公司的防沉迷、身份认证机制同样容易。“游戏公司的身份认证一般通过身份认证服务商完成,但问题是许多公司没有办法判断手机是否掌握在未成年人还是家长手中。”资深游戏工程师张同江说,“如果孩子拿着家长的手机,用第三方软件登录游戏,很容易就可以绕过反沉迷系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表示,从“95后”开始,新一代青少年就开始成长在互联网环境当中,“05后”则几近完全在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语境下成长,他们都是经典意义的互联网时代“原住民”。正因如此,“原住民”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往往超出家长的想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介文化经验,绕过青少年模式的限制。
层层失守 管控不严带来惨痛教训
与去年青少年模式上线时各平台的积极响应相比,如今有些平台对青少年模式的限制似乎也并不严格。
以某视频网站为例,该网站的APP解除青少年模式需要事先设置的四位密码,但却没有对输入密码次数进行限制。因此,有人直接在网络上公布了破解方法:利用脚本、按键精灵等工具,按照四位密码排序直接进行暴力破解,最快仅用几十分钟就可以顺利解除青少年模式的限制。
在注册和登录方式上,被调查的9款游戏可通过第三方账号进行登录等操作,存在绕开实名认证的可能。同时对以上三点大开绿灯,更是不少直播平台的通行做法。
“青少年模式推行之初,我们就对此有所担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田丰认为,青少年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几方面。首先是定义不清。“6岁、9岁、14岁的孩子都是青少年,但他们对视频、网络的内容需求截然不同。”
从现有青少年模式看,许多视频平台提供的内容相当有限,或者内容过于低幼、或者视频数量有限,“孩子们无法获得自己需求的内容,这就给了他们想方设法绕过限制的动力;另一方面,究竟哪些内容是青少年应该看的,哪些是不应该看的,目前也缺少相应的界定”。
其次,个别企业对青少年模式态度敷衍,勉强上线也不过是应付了事。“有些企业重视,条件、门槛就设置得严格些;有些不重视,那么该平台青少年模式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了。”田丰说。
身份验证、青少年模式限制的层层失守,带来的教训是令人痛心的。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家中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网课。长时间的上网、居家,也催生了大量未成年人玩游戏充值、看直播打赏的新闻、投诉。
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云南省一名12岁的女孩,下单打赏主播出手大方,转瞬间花光了父亲积攒的血汗钱;河南11岁的男孩,为了玩网游和打赏主播,11天之内花光了父亲20万元的手术款……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受理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425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0%;深圳市第一季度未成年人用手机支付的方式在网络游戏平台或直播进行充值的消费纠纷,达到4472件。
多管齐下 家里家外共筑“防火墙”
如何能够让青少年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江苏省消保委在报告中提出了建议。首先,企业要严格遵守2019年11月1日《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规定,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
此外,任何注册用户进行游戏充值或支付消费前,均须开启人脸识别,只有注册用户信息和人脸识别相匹配时,方可进入游戏充值或支付消费程序。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青少年模式仅是其中的手段之一。“防止沉迷游戏,家庭教育也是关键因素。”田丰说。学校也应该靠前站位,主动发挥作用,设置相关课程,帮助孩子们正确理解并使用互联网。
孙佳山也表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很多家长或是客观上对移动互联网缺乏了解、不够适应;或者主观上逃避、倦怠,没有发挥监护人应尽的义务,承担起责任。防止青少年沉迷需要多个因素更痛努力,仅靠企业显然不行。”
在孙佳山看来,完善游戏适龄提示标准、进一步完善游戏的防沉迷系统,都有助于在广电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和谐相处,找到合适的教育、沟通方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促进我国游戏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期待官、产、学、研各界凝聚共识,寻找网络游戏治理的最佳办法。
完善游戏适龄提示标准、进一步完善游戏的防沉迷系统,都有助于在广电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和谐相处,找到合适的教育、沟通方法。
精美细腻的游戏画面、层出不穷的关卡设计、令人捧腹的爆笑视频……即便是成年人,沉迷网络娱乐中无法自拔者也不在少数,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
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打赏主播或充值游戏花光家里存款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令人痛心。去年六一儿童节前,国内几乎所有主流短视频、网络视频播放平台都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一时间荣登“热点榜”。
然而,这一旨在阻断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防火墙”,在现实中似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处境尴尬。江苏省消保委近日发布的报告明确指出,部分直播平台青少年模式与一般模式无差异,形同虚设;其他被抽查平台则可以通过输入密码等手段,延长青少年模式下软件的使用时限,更有两个直播平台在充值协议中注明,对未成年用户使用充值服务,平台不承担一切责任。
“魔高一丈” 绕过青少年模式另有途径
上线青少年模式的初衷,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并杜绝以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不仅仅在我国,2019年青少年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热点。据英国媒体报道,该国的网络新规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将不能在几家主要社交媒体上给喜欢的帖子点赞。
据公开报道资料显示,我国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以限制每日时长、使用时间段,禁止打赏充值、只能观看符合青少年审美的视频为主。
但上线近一年之后,青少年模式意外地带火了另一组关键词:如何绕开青少年模式。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网站+绕开青少年模式的关键词,具体的操作方法及流程一目了然。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进入该平台青少年模式后,系统提示每日只能使用40分钟,且无法使用同城、点赞等功能,推荐视频的列表也以科普、古典文学、艺术教学等内容为主,打赏、充值等功能也无法使用。
看似完美的青少年模式,破解的办法却也非常简单:删掉APP重新下载即可。记者随即根据检索到的资料中提及的办法进行删除、重装操作,果然轻而易举地绕过了青少年模式,并依然可以正常观看所有视频、直播内容。
像这样的破解“攻略”,在互联网上可以说俯拾皆是。而绕过游戏公司的防沉迷、身份认证机制同样容易。“游戏公司的身份认证一般通过身份认证服务商完成,但问题是许多公司没有办法判断手机是否掌握在未成年人还是家长手中。”资深游戏工程师张同江说,“如果孩子拿着家长的手机,用第三方软件登录游戏,很容易就可以绕过反沉迷系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表示,从“95后”开始,新一代青少年就开始成长在互联网环境当中,“05后”则几近完全在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语境下成长,他们都是经典意义的互联网时代“原住民”。正因如此,“原住民”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往往超出家长的想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介文化经验,绕过青少年模式的限制。
层层失守 管控不严带来惨痛教训
与去年青少年模式上线时各平台的积极响应相比,如今有些平台对青少年模式的限制似乎也并不严格。
以某视频网站为例,该网站的APP解除青少年模式需要事先设置的四位密码,但却没有对输入密码次数进行限制。因此,有人直接在网络上公布了破解方法:利用脚本、按键精灵等工具,按照四位密码排序直接进行暴力破解,最快仅用几十分钟就可以顺利解除青少年模式的限制。
在注册和登录方式上,被调查的9款游戏可通过第三方账号进行登录等操作,存在绕开实名认证的可能。同时对以上三点大开绿灯,更是不少直播平台的通行做法。
“青少年模式推行之初,我们就对此有所担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田丰认为,青少年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几方面。首先是定义不清。“6岁、9岁、14岁的孩子都是青少年,但他们对视频、网络的内容需求截然不同。”
从现有青少年模式看,许多视频平台提供的内容相当有限,或者内容过于低幼、或者视频数量有限,“孩子们无法获得自己需求的内容,这就给了他们想方设法绕过限制的动力;另一方面,究竟哪些内容是青少年应该看的,哪些是不应该看的,目前也缺少相应的界定”。
其次,个别企业对青少年模式态度敷衍,勉强上线也不过是应付了事。“有些企业重视,条件、门槛就设置得严格些;有些不重视,那么该平台青少年模式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了。”田丰说。
身份验证、青少年模式限制的层层失守,带来的教训是令人痛心的。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家中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网课。长时间的上网、居家,也催生了大量未成年人玩游戏充值、看直播打赏的新闻、投诉。
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云南省一名12岁的女孩,下单打赏主播出手大方,转瞬间花光了父亲积攒的血汗钱;河南11岁的男孩,为了玩网游和打赏主播,11天之内花光了父亲20万元的手术款……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受理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425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0%;深圳市第一季度未成年人用手机支付的方式在网络游戏平台或直播进行充值的消费纠纷,达到4472件。
多管齐下 家里家外共筑“防火墙”
如何能够让青少年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江苏省消保委在报告中提出了建议。首先,企业要严格遵守2019年11月1日《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规定,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
此外,任何注册用户进行游戏充值或支付消费前,均须开启人脸识别,只有注册用户信息和人脸识别相匹配时,方可进入游戏充值或支付消费程序。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青少年模式仅是其中的手段之一。“防止沉迷游戏,家庭教育也是关键因素。”田丰说。学校也应该靠前站位,主动发挥作用,设置相关课程,帮助孩子们正确理解并使用互联网。
孙佳山也表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很多家长或是客观上对移动互联网缺乏了解、不够适应;或者主观上逃避、倦怠,没有发挥监护人应尽的义务,承担起责任。防止青少年沉迷需要多个因素更痛努力,仅靠企业显然不行。”
在孙佳山看来,完善游戏适龄提示标准、进一步完善游戏的防沉迷系统,都有助于在广电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和谐相处,找到合适的教育、沟通方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促进我国游戏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期待官、产、学、研各界凝聚共识,寻找网络游戏治理的最佳办法。
- 微短剧骗老人 宠物领养套路多 中消协点评一季度八大投诉热点(2024-05-10)
- 福建省消委会提示:警惕网红软泥玩具误食风险(2024-05-10)
- 2023年在线旅游消费维权舆情报告显示虚假宣传霸王条款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突出(2024-05-08)
- 民宿市场管理不能有盲区(2024-05-08)
- 金山WPS“套娃式”收费别套住自己(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