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立体化高效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编者按
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信用监管工作座谈会日前在河南省开封市举行。会议指出,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聚焦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中心任务,着力推动信用赋能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信用监管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制约信用监管发展的关键问题,紧扣“建、归、用”关键环节,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推进信用监管改革向纵深发展。会上,河南、黑龙江等8个省(区、市)市场监管部门作交流发言。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介绍8省(区、市)的经验做法,以飨读者。
2024年,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按照市场监管总局信用提升三年行动、信用体系建设创新试点等工作部署,推进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以“三覆盖”为目标实施分类管理
将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纳入市(地)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及主要责任目标,督考结合,高位推动,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指标、拓展应用范围、完善管理机制。
覆盖全部经营主体。践行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使命,彰显粮食大省担当,构建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指标体系,依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有序推进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企业指标体系已迭代至3.0版,实施范围覆盖全量经营主体。
覆盖联席会议全部成员单位。制发第四版联查事项清单及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案,实施“一业一查”,成员单位由29个增加至39个,行业领域综合监管事项由51个增加至90个,检查事项由84个增加至753个。省市县三级全部成员单位全面应用分类结果制定联查计划,分类结果应用率达到98%。
覆盖市场监管系统全部业务条线。市场监管系统内部,价格监管等15个业务条线全面应用通用分类结果制定年度抽查计划;餐饮、知识产权等6个条线结合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本条线分级分类监管进行部署,校外配餐单位全部建立信用档案,形成专通结合一体推进格局。
以“三创新”为手段优化监管模式
强化数据赋能,积极依托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不断创新、优化监管模式。
创新开展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制定22条预警规则进行警示信息监测。2024年派发预警任务279批次。将有关指标纳入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进行指挥调度,超过阈值自动研判、派发任务,市(地)以“双随机”方式核查处置。2024年度自动派发指挥调度任务13批次,涉及监管对象4257户。
创新推行触发式“沙盒监管”。试点建立“四新”低风险企业“沙盒监管”对象库并动态管理,日常监管以投诉举报、转办交办的“触发式”检查为主,并实行容错机制,给予一年“包容期”。试点以来,实施触发式检查12次,规避风险24个,解决问题12个,将5户未年报企业移出“沙盒”。
创新建立“白名单”制度。探索将广告产业信用联盟企业纳入白名单管理,抽查比例由3%以上降至1%,并以网络监测、书面检查等非现场检查为主,除投诉举报、数据监测发现问题、转办交办案件线索等情形外,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实现“无事不扰”。
以“三推动”为方向拓展应用场景
推动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向其他领域拓展,与企业年报、信用修复、信用评价等市场监管业务深度融合。
推动在企业年报中拓展应用。按照风险等级分类推进企业年报,对C类、D类采取约谈等方式督促年报。2024年,累计对27.42万户企业实施约谈和定期督促。
推动在信用修复中拓展应用。制定信用修复操作指引,以C、D两类企业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实现信用修复一件事全程网办,共办理4108件。
推动在信用评价中拓展应用。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试点工作,深入调查研究,聚力攻坚突破。在原有“双随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争取将人民银行、金融、电力等部门纳入试点单位,按照“11+42”模式开展综合评价,即11个部门参与联合发文,42个部门参与结果运用,形成整体推进合力。
在市场监管部门业务基础上,多方征求意见,在市场监管总局信用监管司和代码中心指导下,构建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融资增信、医疗保障、便捷服务等22个评价结果运用场景,大幅提升个体工商户获得感和满意度。在挖掘自身潜力基础上,充分借助“外脑”力量,聘请哈工大、哈理工专家参与构建指标体系,开展5轮运算验证,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公正。在原有监管指标体系基础上,多方归集数据资源,有效整合市场监管、税务、人社、金融、营商等部门数据5660余万条,根据实际设定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44个,科学赋予权重。
编辑点评
本文系统介绍了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在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文章重点呈现了“三覆盖”目标、“三创新”手段和“三推动”方向的立体化监管体系,充分体现了信用监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特征。
黑龙江做法的核心价值在于:一是构建了覆盖全主体、全成员单位、全业务条线的分类管理体系,特别是针对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形成特色指标;二是创新性运用监测预警、“沙盒监管”、“白名单”等差异化监管手段,实现精准监管与包容审慎的平衡;三是将信用分类深度融入年报、信用修复、信用评价等业务流程,形成监管闭环。特别是对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的试点探索,整合多部门资源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全国信用监管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
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监管效能,优化了营商环境,更通过信用赋能促进了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是深化市场监管改革的生动实践,对完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刘志峰
编者按
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信用监管工作座谈会日前在河南省开封市举行。会议指出,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聚焦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中心任务,着力推动信用赋能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信用监管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制约信用监管发展的关键问题,紧扣“建、归、用”关键环节,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推进信用监管改革向纵深发展。会上,河南、黑龙江等8个省(区、市)市场监管部门作交流发言。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介绍8省(区、市)的经验做法,以飨读者。
2024年,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按照市场监管总局信用提升三年行动、信用体系建设创新试点等工作部署,推进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以“三覆盖”为目标实施分类管理
将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纳入市(地)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及主要责任目标,督考结合,高位推动,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指标、拓展应用范围、完善管理机制。
覆盖全部经营主体。践行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使命,彰显粮食大省担当,构建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指标体系,依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有序推进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企业指标体系已迭代至3.0版,实施范围覆盖全量经营主体。
覆盖联席会议全部成员单位。制发第四版联查事项清单及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案,实施“一业一查”,成员单位由29个增加至39个,行业领域综合监管事项由51个增加至90个,检查事项由84个增加至753个。省市县三级全部成员单位全面应用分类结果制定联查计划,分类结果应用率达到98%。
覆盖市场监管系统全部业务条线。市场监管系统内部,价格监管等15个业务条线全面应用通用分类结果制定年度抽查计划;餐饮、知识产权等6个条线结合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本条线分级分类监管进行部署,校外配餐单位全部建立信用档案,形成专通结合一体推进格局。
以“三创新”为手段优化监管模式
强化数据赋能,积极依托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不断创新、优化监管模式。
创新开展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制定22条预警规则进行警示信息监测。2024年派发预警任务279批次。将有关指标纳入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进行指挥调度,超过阈值自动研判、派发任务,市(地)以“双随机”方式核查处置。2024年度自动派发指挥调度任务13批次,涉及监管对象4257户。
创新推行触发式“沙盒监管”。试点建立“四新”低风险企业“沙盒监管”对象库并动态管理,日常监管以投诉举报、转办交办的“触发式”检查为主,并实行容错机制,给予一年“包容期”。试点以来,实施触发式检查12次,规避风险24个,解决问题12个,将5户未年报企业移出“沙盒”。
创新建立“白名单”制度。探索将广告产业信用联盟企业纳入白名单管理,抽查比例由3%以上降至1%,并以网络监测、书面检查等非现场检查为主,除投诉举报、数据监测发现问题、转办交办案件线索等情形外,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实现“无事不扰”。
以“三推动”为方向拓展应用场景
推动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向其他领域拓展,与企业年报、信用修复、信用评价等市场监管业务深度融合。
推动在企业年报中拓展应用。按照风险等级分类推进企业年报,对C类、D类采取约谈等方式督促年报。2024年,累计对27.42万户企业实施约谈和定期督促。
推动在信用修复中拓展应用。制定信用修复操作指引,以C、D两类企业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实现信用修复一件事全程网办,共办理4108件。
推动在信用评价中拓展应用。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试点工作,深入调查研究,聚力攻坚突破。在原有“双随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争取将人民银行、金融、电力等部门纳入试点单位,按照“11+42”模式开展综合评价,即11个部门参与联合发文,42个部门参与结果运用,形成整体推进合力。
在市场监管部门业务基础上,多方征求意见,在市场监管总局信用监管司和代码中心指导下,构建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融资增信、医疗保障、便捷服务等22个评价结果运用场景,大幅提升个体工商户获得感和满意度。在挖掘自身潜力基础上,充分借助“外脑”力量,聘请哈工大、哈理工专家参与构建指标体系,开展5轮运算验证,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公正。在原有监管指标体系基础上,多方归集数据资源,有效整合市场监管、税务、人社、金融、营商等部门数据5660余万条,根据实际设定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44个,科学赋予权重。
编辑点评
本文系统介绍了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在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文章重点呈现了“三覆盖”目标、“三创新”手段和“三推动”方向的立体化监管体系,充分体现了信用监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特征。
黑龙江做法的核心价值在于:一是构建了覆盖全主体、全成员单位、全业务条线的分类管理体系,特别是针对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形成特色指标;二是创新性运用监测预警、“沙盒监管”、“白名单”等差异化监管手段,实现精准监管与包容审慎的平衡;三是将信用分类深度融入年报、信用修复、信用评价等业务流程,形成监管闭环。特别是对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的试点探索,整合多部门资源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全国信用监管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
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监管效能,优化了营商环境,更通过信用赋能促进了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是深化市场监管改革的生动实践,对完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刘志峰
- 以创新破题 凭实干奋进(2025-04-19)
- 北京规范网络销售及直播带货领域不合理经营行为(2025-04-19)
- 幸福之花灿然开 援疆硕果格外甜——河南省市场监管系统助力新疆哈密质量和知识产权强市建…(2025-04-19)
- 北京发布2025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工作方案(2025-04-19)
- 大新集中销毁352个非法气瓶(2025-04-19)